峨眉山实测旅游攻略(去峨眉山旅游攻略)

更新时间:2023-10-19 05:12:46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峨眉山

峨眉山,属邛崃山脉支脉,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峨眉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0°附近。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千米,面积约110平方千米。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峨眉山主要山峰有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还有宝掌、天池、华严、玉女、石笋等七十二峰。其中大峨山最高,海拔3099米,雄踞四川省西南部。

峨眉山具有“雄、秀、奇、险、幽”的特点,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著称于世,被誉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被联合国评为“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

许多兀立平畴的名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都是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典型断块山,峨眉山也不例外。所谓断块山又称为断层山,是由断层塑造的一种地质奇观,古老的岩层因地壳受力而发生断裂,破裂面形成断崖,让山体平畴兀立,四面峭绝,八面凌空。

峨眉山主体的地质基础为南北向短背斜,地貌按塑造方式,可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

景区内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

傍晚夕阳西下时,在峨眉山顶,广袤的视线里,落霞照应着远处千山,让人分不清是云在翻腾,还是山在起伏。如果幸运的话,还能看到远处的贡嘎雪山。

峨眉山的云海盛景,佛家叫做“银色世界”,山风乍起时,云海翻涌,远处群峰似海中小岛,雄伟景色让人如痴如醉

景区随海拔高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征。清音阁以下为低山区,植被葱郁、风爽泉清,气温与平原无大差异。清音阁至洗象池为中山区,气温已较山下平原低4℃至5℃。洗象池至金顶为高山区,气温比山下报国寺处低约10℃左右。

峨眉山文化底蕴深厚。佛教、道教、武术、山茶文化在峨眉山蓬勃发展,多位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诗篇佳作。1996年,峨眉山绝大部分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山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

大峨山

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海拔3099米,山脉峰峦起伏,重岩叠翠,山麓至峰顶数千米,石径盘旋,直上云霄。在金顶有大面积抗风化强的玄武岩覆盖,在金顶的东侧为古生代碳酸岩,由于流水沿背斜裂隙强烈溶蚀,形成了高达800米的陡崖(舍身崖)和深涧。

2

二峨山

二峨山又名覆蓬山、绥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白云岩等构成。主峰形似覆釜,海拔1909米。林木多柳杉、杂木、竹类,建有林场。土产茶叶、竹笋、桐油、生漆等,并产中药材。西麓猪肝洞,为道教名胜。南有紫芸洞,相传是唐吕纯阳修炼处。

3

三峨山

三峨山又名铧刃山、西皇山,位于乐山沙湾镇西南。长13千米,宽7千米,主峰海拔2027.1米,高出沙湾镇江面1625米。山顶覆盖玄武岩,东坡陡。有铜、铝等矿产。

4

四峨山

四峨山在四川省大峨眉山之北二十里,峨眉山市区北五千米,海拔982米。因山形棱瓣如花,故又名花山,或谓即《水经注》之武阳龙尾山。山有圆通寺,山巅则有最早修建的古刹观音庵,为明代高僧印宗禅师(四川绵州人)谈禅结茅之处。

万佛顶

万佛顶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的风景名胜区及自然生态保护区,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万佛顶海拔3099米,顶上原有寺庙,名叫文殊庵,又名清凉庵、极乐堂,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光绪十一年重建,修藏经楼,收藏经书数千册。万佛顶、千佛顶、金顶三峰排列,从山下仰望,象是螓首,“螓首峨眉”之说就由此而来。

金顶金佛

峨眉山的金顶,海拔3079米,不仅构造上是世界第一精美,而且还有中国最大的金殿,整个金殿都是鎏金制作。殿里墙壁上的黄金壁画,也是十分少见的,据说花了数百个工匠整整两年的时间,非常精美。

在金顶可观看到峨眉山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

金佛是铜铸镏金工艺佛像造像,通高48米,总重量达660吨,由台座和十方普贤像组成。其中,台座高6米,长宽各27米,四面刻有普贤的十种广大行愿,外部采用花岗石浮雕装饰,十方普贤像高42米,重350吨。源自佛经中“四十八愿度众生”,意喻阿弥陀佛度脱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

洗象池

洗象池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由行能禅师(号泓川老人)改建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钻天坡和寺后罗汉坡道路,并将寺前小池改建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应普贤菩萨洗象之说。

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

仙峰寺

仙峰寺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位于仙峰岩下,原名慈延寺,海拔1725米,门迎华严顶。该寺初创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为一小庵。

明代初,该寺建有专门存放明神宗御赐大藏经的藏经楼,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本炯禅师扩建为大寺,名“仙峰禅林”。明崇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毁于火,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泰安、玉升和尚再度重建,名“仙峰寺”并沿用至今。

九十九道拐

九十九道拐为峨眉山著名险坡,起于凌霄亭,止于寿星桥。一拐连一拐,一坡接一坡,看一坡到头,忽峰回路转,又是一坡。

传说当年普贤来峨眉山建道场之初,途经此地时,见这里山势高峻,坡陡石滑,险绝人寰,便授意灵祖菩萨指挥随行三千力士同时动手,每人修一级台阶。三千石级顷刻而成,灵祖验收时一数,恰好石阶有九十九道拐,此坡因此而得名。

万年寺

万年寺位于峨眉山,由山麓报国寺上行约15公里狮子岭下。寺庙始建于东晋,原称普贤寺;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重建,更名白水寺;宋时又更名为白水普贤寺。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

无梁砖殿后侧有著名的“行愿楼”,内供万年寺三宝,佛牙、贝叶经和御印。

清音阁

清音阁,又称卧云寺,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该处是唐僖宗年间慧通禅师修建,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大师之像。

建于唐僖宗四年(877年),明初广济和尚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更名为清音阁。此阁修在黑龙江和白龙江之间的山梁上,形势险峻。阁后阁侧,林木密郁。

纯阳殿

纯阳殿原名吕仙行洞,位于赤城峰下,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殿堂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重修。纯阳殿有两殿,第一殿药师殿,供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均为铜质饰金,为清代文物;第二殿为大雄殿,供释迦牟尼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另有左右各二龛,供普贤、地藏、观音、文殊,还有一尊韦驮。

殿后荒草中,仍存有石碑二通,文字清晰可辨,反映了峨眉山原是佛道并存,而后佛法昌隆,羽士绝踪的历史。

雷音寺

雷音寺,又名解脱庵,位于玉女峰下。雷音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约公元1522~1572年)为观音堂,海拔高度733米。明代万历年间(约公元1573年)无瑕禅师结茅于此。传说无瑕和尚摄心退熊,定寂走虎,名震四方。清初时曾一度改名解脱庵,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改建寺宇,更名雷音,以志其事。

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海拔551米,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还是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

山门上“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玉藩手书,正殿悬有“宝相庄严”匾。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磬频闻落玉阶。”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大门上有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

伏虎寺

伏虎寺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唐代,南宋绍兴年间改建,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重建,历时二十载,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

进入寺门便是弥勒殿,殿内供金身泥塑弥勒坐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弥勒殿后系韦驮殿,内有韦驮像。寺内有华严塔亭,中置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一座,塔高5.8米,共14层,塔身铸有4700余尊小佛像,塔体镌刻《华严经》文。

千佛禅院

千佛禅院山门东开,十大殿十一个天井,由东向西井然有序。大光明楼药师殿坐南朝北,面向市区佛光南路,为千佛禅院引门,明清式城楼建筑,是禅院的北面入口。

禅院占地400余亩,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门户,亚洲最大的十方丛林之一。千佛禅院坐西向东,整体布局分为三大功能区域:北面(临市区)是佛教朝拜区,即宗教仪式空间,中部是佛教园林文化共享区,南面为佛教院校教育区,即四川佛学院。

乐山峨眉美食

豆 腐 脑

翘脚牛肉

夜 抄 手

乐山钵钵鸡、烤鱿鱼

牛华麻辣烫、苏稽米花糖

马村鱼头、乐山甜皮鸭

凉 糕、冰 粉

其他美食

游览线路图 Tourist Route Map

注:上图为峨眉山景区旅游路线及景点分布图。

温馨提示

1、景区票价:

旺季票价(1月16日至12月14日)

门票:成人票160元/人,优惠票80元/人

万年索道票:上行65元/人,下行45元/人

金顶索道票:上行65元/人,下行55元/人

淡季票价(12月15日至次年1月15日)

门票:成人票110元/人,优惠票55元/人

万年索道票:上行30元/人,下行20元/人

金顶索道票:上行30元/人,下行20元/人

观光车票:全山往返90元/人

2、峨眉山四季分明,春季至秋季是最适宜的旅行季节。

3、峨眉山登山路线较陡峭,一定要穿舒适的运动鞋,携带足够的水和零食。

4、适度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5、需提前了解当地天气状况,准备好旅游所需物品。

峨眉山,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外,

还有“日出、佛光、圣灯、云海”这四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