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赶超南京(南京到合肥旅游)

更新时间:2023-08-20 04:02:14

近些年合肥伴随声量的提升,自信心也迅速爆棚,一时间下一个深圳,赶超南京的声音不绝于耳,最夸张的是,明明GDP距离南京还有一大截,但不少舆论场上似乎已经默认了合肥马上会成功,而笃定南京已经没有未来。其中不少人认为的关键就在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合肥主导的风头。

一、国家实验室与国家重点实验室

评判一个城市强弱的标准有很多,可以是GDP,可以是人均GDP,可以是人均收入,当然也可以是财政收入等等。但就大部分而言,合肥距离南京都还是有不小距离的,显然超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当然这些指标当中合肥也有少量胜出的部分,除了人口,最典型的就是国家实验室数量(含国家研究中心),包括筹建中的合肥有4所,南京1所。很多人因为这个认为南京的未来不如合肥。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上海、成都、武汉等也都不是合肥的对手,显然这个逻辑并不成立。

国家实验室虽然规格最高,但并非真正主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才是,而在这个领域,南京较之合肥明显有着突出的优势,妥妥的科教第三城,但显然在这个领域很多朋友却闭口不谈了。

那么再深究一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区别在哪里?标准的定义这里不再重复,说说我的理解。国家实验室规格最高,运行与研究经费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现的是国家意志,研究的方向可以理解为是基础的底层科学。非常重要,但基础科学的研究有2个问题。

一方面投入与产出并不一定等同,另一方面投入与产出的时间无法预测,毕竟这是探究基础科学的实验室。“三体”电视剧中的“良湘加速器”,就是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取的景。而这台对撞机隶属于中科院高能所,本身就是做实验用的,主要的目的是引领推动我国高能物理学科的发展。但这一定能够带来收益吗,很显然短期是否定的,长期也是未知。这不禁让我想到杨老反对我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事件,基础科学的研发耗资巨大,即使投入千亿,也未必一定有所收获,有收获也未必就能变现。

所以我的理解是,国家实验室固然好,但指望其在短时间内实现对于经济的重大增益并不现实,基础科学是一个长期累积渐进的过程。看看很早就拥有国家实验室的兰州、沈阳,人家并没有飘。

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际上更多体现的是具体高校的科研实力,虽然支持力度肯定不如国家实验室,但明显目标更加具体,学科转化路径也更加清晰。如果光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虽然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是最高等级,但现实意义,变现能力是要明显优于国家实验室的。更何况南京还有很多相对低调的研究所,其综合研发能力相当夸张,所以就科研研发领域,南京的综合优势并不是一般城市随便可以挑战的。

不过中科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重点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力倒是可圈可点,当然整体实力距离南京大学还有一些距离。

注意,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字很像,但并不是同一所,前者在北京,学科发展实力不输清北,而合肥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注意有技术两个字,但很多时候大家都没有搞明白,而将两者混为一谈。

二、产业逻辑

产业领域,南京的产业链非常完整,覆盖方方面面,从重化工到芯片样样都有,属于全能型选手。而合肥此前产业较为薄弱,但这几年在某些特定领域展现出了相对耀眼的光芒。

南京基本面很稳,但在一些新兴领域,似乎过于着急,项目的选择和引进个人觉得不够妥帖,最典型的就是芯片和新能源。

搞芯片直接引进台湾省的台积电,搞新能源汽车投资拜腾,但前者真的可控吗?拜腾,“明星车企”,拥有戴雷(宝马前高管)、毕福康(宝马i8之父)等明星高管团队,曾与蔚来、小鹏、威马并称造车新势力“四小龙”。并且先后获得来自一汽、富士康、宁德时代等巨头的84亿元融资。虽为国产品牌,但创始人以及核心管理团队大部分居然都是外国人,这就很离谱。

细节不多说,个人觉得这是典型的外国人拿着中国资本的钱在挥霍。南京摊上这样的企业,我只能将其归集于运气不好和眼光不太行,而拜腾的失败,直接导致龙潭新城陷入尴尬。如果按照蔚来和合肥的逻辑,南京应该帮助南汽搞新能源,可惜南汽被上汽收购了,丧失了主动权。

反倒是溧水区这些年在新能源领域不声不响的有所建树,区内集聚了长安、开沃等5家整车企业,吸纳了欣旺达、布雷博、法比奥等200多家国内外关键零部件企业。

而合肥与蔚来、京东方、长鑫存储的故事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再简单讲讲。我个人觉得蔚来并不算真正成功,现在依然在持续亏损,但不可否认作为造车新势力它活到了现在,并且合肥通过投资蔚来实际上相当于扶持了本土的江淮汽车,同时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合肥后来还投资了另一个造车新势力零跑,能不能复制下一个蔚来,还有待观察。长鑫存储成功实现了DDR内存的国产平替,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所以合肥近几年的产业路线给人的感觉很清晰,就是国产品牌化。

但大家在看到合肥风头成功的背后,更多失败的案例却被主动遗忘了,搞得合肥赌神一样,投什么成什么,但现实怎么可能,最典型的就是四大败绩。

包括引进熔盛重工,在合肥打造全国最大的低速船舶柴油机生产基地;引进日立等离子面板项目,结局是等离子已经淘汰;16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合肥25亿垫资代建,最后被被通威集团8.7亿元收入囊中;世界首个生物经济示范区最终同样失败。当然这里不是说合肥的不好,只是告诉大家,既然是赌,自然有输有赢,不能因为赢了就把输了的完全忽略掉,这是典型的胜利者历史。但合肥的眼光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至少成功的几个都足够给力。

至于京东方很多人的认知是有些错误的。京东方的总部在北京,并不在合肥,当年的故事其实是,京东方需要建一条显示器6代厂以扭转其在5代厂上的失利,前后主动找了深圳和昆山,希望落地建厂,但都被夏普搅黄了。后来合肥决策层力排众议,拍板与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在合肥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那一年,合肥财政收入仅有160亿元。甚至为了这件事情,搁置了当年的地铁建设。所以合肥京东方实际上只是京东方的一座厂,同样的厂,京东方拥有15座,分布在不同的城市。

虽然合肥不是京东方的总部,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当年6代线的机缘,后来京东方在合肥又陆续投资了8.5代线、10.5代线,帮助合肥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条。

南京在高端显示面板这方面的发展要早得多,并且起点高。一度是全球最大液晶模组出货基地、中国平板显示重要生产基地,享有“液晶谷”的美誉。

另外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京东方通过收购南京8.5代液晶面板项目,在二零年之前就落地南京了,就在仙林湖的东侧。同时LCD面板三大关键原材料之一偏光片,南京也有突破,杉金光电(南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偏光片供应商,打破了日韩的垄断和封锁。

论产业规模,南京经开区早已构建完从上游液晶材料、液晶面板,到中游液晶模组,再到下游整机应用的全产业链条,集聚了LG电子、LG显示、夏普、中电熊猫、京东方、瀚宇彩欣等100余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产业链又全又成熟。但国产品牌的口号没有打出去,曾经家喻户晓的熊猫也给人不思进取的感觉,路线上不清晰,个人觉得还需调整和优化。

三、负重前行与轻装上阵

南京与合肥过往有着极大的不同,前者过于辉煌,而后者默默无闻,但正是这种区别造成了如今两座城市迥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南京家底殷实,条件太好,辉煌的历史、扎实的工业、巅峰的教育等等既是南京的宝贵财富,但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光环负担,南京显然有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船大难掉头,既有的产业结构想要大幅度的调整很困难,牵扯到太多。这就好比把老城区推倒重来,重新规划,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而合肥过去,夸张一点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没有什么可继承的东西,这恰恰使得合肥得以轻装上阵,没有继承,自然没有包袱,合肥的目标得以明确而简单:以最快的速度发家致富!而且还是一张白纸。先发合肥虽然慢了,但后发优势确实是有的,并且很多东西都更加新,就连城市规划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从合肥身上很容易找到初入江湖的那种少年身上才有的“闯劲”和“赌性”。

但因为后发强劲就把先发的说成一无是处,我觉得也非常不合适,当合肥到达南京这个体量,很多东西定型之后还能保持现在的高增长吗,真未必,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

况且南京也在高增长,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仅次于京沪的教育资源、人才储备、坐拥长江航道等优势,南京的固有优势长期保持,很难被撬动。尤其是学科转化能力,其深层次隐藏的实力非夸张。同时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南京四周一众小伙伴,辅以城际轨道的加持,南京实际上是一座伪装成了单个城市的都市圈,整体合力非同寻常。唯一的不足在于这几年铁腕人物的缺失以及趋稳心态导致的保守。

共同富裕,共同崛起是整个中国的主旋路,曾经相对较弱的城市,一定会在接下来的进程中,逐渐接近此前相对富裕的城市,这个过程很正常。合肥的崛起对安徽是好事,对长三角也是好事,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幸事。南京慌?不至于更没必要,但合肥模式还是值得南京学习一二的,尤其是选择项目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