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如何开发红色旅游)

更新时间:2024-02-13 05:56:22


一、如何搞好红色旅游项目建设


如何搞好红色旅游项目建设

建设红色旅游项目,要确保红色的本质与方向,但一定要按照旅游的规律,精心策划和设计。在加大对红色旅游投资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几个倾向:

一是项目贪大求洋倾向。有的红色旅游地将红色旅游项目搞成形象工程,盲目追求规模大、档次高,甚至进行大规模的搬迁,这本身违背了在人民群众中间、艰苦朴素等红色旅游精神实质。应按照以人为本、勤俭节约的精神,把握好规模和标准,做到朴素实用,切忌奢华浪费,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

二是项目简单化,开发中重硬轻软,文化挖掘和资源整合不够。革命历史文化挖掘不够,表现方法比较陈旧,缺乏震撼力和感染力;对相关旅游资源的整合不够,未能形成综合型、复合性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比较单薄,吸引力不足。

三是对市场可以进入和开发的红色旅游项目,研究和策划还不足。在确保用好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如何带动地方投资和社会投资,需要加以认真研究。

四是过度商业化、庸俗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在许多著名的红色旅游点,将领袖神话、迷信的现象值得关注,而且这种倾向在我国有很深的文化基础。



二、如何开发运营红色旅游项目


发展红色旅游,是旅游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是增强党与人民群众思想沟通的纽带,更是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绿维文旅是全国知名的旅游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三甲级””综合规划设计院,以“创意经典·落地运营”为理念,深耕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文旅融合落地项目开发建设十余年,以“文化旅游化”和“旅游文化化”的转化为关键,率先推出了《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导则1.0》,形成了文旅融合“五法·八化·六新”方法、文化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模式、旅游项目文化找魂三部曲,并在大遗址旅游、宗教旅游、工业旅游、文物旅游、文旅主题园区、文旅小镇、景区型博物馆开发运营等方面形成了创新规划方法和打造模式,出版了《文旅融合专刊》,可为市/县政府及文旅管理部门提供《文旅融合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并为遗址遗迹、文化遗产、影视演艺、文创体验、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民俗、地域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博物馆、文旅城镇园区等各类文旅融合项目提供创意策划、建设规划与落地设计。


三、红色旅游的如何发展


在处理老少边穷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关系中,红色旅游不失为一种好方式。各类世界组织都关注贫困问题,“减贫旅游”(PPT)的概念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就是用旅游的办法来减轻贫困,使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改善,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增加革命老区人民就业。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将推动革命老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些旅游专家认为,在我国,每接待20名国外游客,就可为我国创造一个就业机会,每接待150名国内游客,也为地方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例如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使茨坪镇吸纳就业人口近6000人。 增加革命老区人民收入。 只要利益分配得当,旅游开发完全可以给景区内的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如河北嶂石岩景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199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就已经达到3000多元,周围乡村农民达到1600多元,比景区开发前增加了10余倍和6~7倍。井冈山小井村,村民们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过300元,现在家家户户开农家乐旅游餐馆,销售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在井冈山山下的泰和县桥头乡,当地农民发挥毗邻井冈山的优势,办起了度假村,年纳税额达30余万元。 开阔老区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农业是相对封闭的产业,与外界的物质交流、人员交流以及信息交流相对较少。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外地游客的涌入,革命老区的农民得以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交道,可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观。 促进老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要大力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对外联系的便捷性以及住宿、游览的舒适度。通过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的建设,可以将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吸引发达地区的投资,带动商贸服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培育老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为了大力发展井冈山的红色旅游,江西新修了井冈山机场,使老区对外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标签: 红色旅游   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