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逛书店(4书店上海旅游)

更新时间:2023-08-24 05:31:44

作者 | 水师向北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上海之行逛了不多的几家书店,其中犀牛书店一头一尾去了两次,都买了书,另外就是在上海古籍书店三楼买了三种特价书。


尤记2015年初次去上海电影节,只呆了一天半,是周六到周日,周六晚上看《美国往事》到周日凌晨两三点,没怎么休息,却还是六点多就来到了文庙,门外已经挤满肩扛手提车载的书贩和翘首以盼的书痴们,大都背着双肩包或拎着结实的帆布袋,大家都像等待着发令枪响就要起跑的运动员。有些人在场内没有摊位,在场外地上随意摊开一堆书,也陆续有成交。七点一到,门开了,书贩们先入场,淘书客的队伍排成长龙,交了一块钱小跑进去,想抢占各摊位最佳位置。

在文庙周日旧书市呆了一个多小时,人气高,盛况引人驻足。但往往是左看看右看看,环境人头都不熟悉,眼光阅历也不行,抢不到先机,买不到好东西,收获寥寥,不过买了些别人不要的便宜书。但怎么逛都嫌不够,可时间不够,只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打车奔赴8:30开场的电影(结果电影中间睡了20分钟)。如今文庙书市已不复存在,多数书摊搬到新的商场地下,虽也逐渐热闹起来,可没有文庙淘书的乐趣,和那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我也没了去一探的欲望。


这次上海之行第一天的行程比较简单,中午出发下午到了上海,乘地铁到住处先安顿下来,这时是四五点钟,稍作休整,旋又出发。途中经过苏州河畔,又去看了看四行仓库。看过电影《八佰》后再来看这满目疮痍,确实更觉震撼。


从四行仓库穿过桥洞,就来到了犀牛书店——多年来我每到电影节,也一定会来犀牛书店淘书。这些年我见证犀牛书店搬过两次家(此前也还搬过),每搬一次就为小庄老板发愁一次,实体书店举步维艰,实在怕他难以为继。好在这些年他的店址越来越让人欢喜,从愚园路临街一处院子里,到思南书局附近的复兴坊内曲曲折折的里弄深处小院里一户人家的一楼,到如今的苏州河畔,不论是“小隐隐于市”,还是遁入“小巷深处”,亦或者“闹中取静”,只要走进书店,就有一种洗尽铅华,回复平静旧时光的感觉。


当然,搬到如今寸土寸金的地方,房租是不会少的,经营压力之大可想超过寻常。但困难与机遇同在,与之而来的,还有书店成为了“网红打卡地”,让旧书店以崭新的面貌闯进了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视野。


与小庄老板加过微 信,偶尔也会通过网购几种书,来到书店,当然更要一览书架、选购几种心仪的书带走。选罢结账时,未待我开口,他先认出我来,他还记得我每年上海电影节一定来,也还记得前年我给他带了酥瓜和家里包的粽子(他则送了我一个依据徐志摩《猛虎集》封面设计制作的帆布袋),并说昨天看电影时还在想我今年会不会来。——哈哈,当然会!


第二天晚上饭后闲逛。其实很喜欢在上海街头散步,尤其是历史建筑遍布的老街,随处都是风景,每栋房子背后可能都有百年的历史。晚饭后一路沿着福州路去往外滩,令人感叹的还有这条著名的文化街、书店街——曾经有几十上百家书店、出版社、门市部——如今也找不到几家书店了。


当晚书店大都关了门,没来得及逛,隔天上午,吃过四川中路的大壶春煎包后,因为离得很近,就又去福州路逛书店。一家是上海古籍书店,9:30开门,等了几分钟,先进了旁边的上海旧书店,这家店也是这两年从不远处搬来的,腾出了个门面——这些年古籍书店应该陆续关停了许多家小门店,记得多年前去逛过好几处,现在都不复存在了。店里没什么可逛的,和北京琉璃厂书店一样,店里旧书定价离谱,展示功能大于售卖,店里的工作人员也悠闲得紧,和进来看个新鲜的客人两不相扰。


古籍书店一楼二楼售卖新书,以文史社科为主,进门展台为刚刚去世的黄永玉先生布了一个小小的书展,正在布置展台的年轻人可能就是我在豆瓣关注的一位友邻。书店三楼售卖特价书,可以低到一二折,大都是出版集团旗下出版社的库存书,我买了三本:刘瑜《民主的细节》(精装,6元)、《木乃伊防腐指南》(一本影评集)和《却顾所来径》(《南方周末》“往事”专栏文章合辑),一共也就24.5玩。


结账出来,又到斜对面外文书店,直上四楼,这里是店中店,松坂书屋,日本专门店,围绕着二次元文化,各类产品应有尽有,只是价格通过海关进口后比较感人,但上海娃和二次元们的消费力还是顶呱呱的!在店里也看到了村上春树的新小说,期待中译本早日推出。


此外福州路上可逛的书店就不多了,尤其是上海书城正在封面改造,值得期待重新营业的那天,那就来年再来一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