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家生态旅游兴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我国农家生态旅游今后应重点发展哪些方面

更新时间:2023-08-06 05:58:26


一、我国农家生态旅游兴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一部分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若追溯我国农业旅游活动产生的历史,应该说它自古有之。古代文人墨客的郊游和田园休闲活动等,在很早就已产生,后来出现的城市居民到城郊远足度假旅游虽然十分活跃,但这种传统的郊游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自助式的休闲和观光活动,他们外出旅游多是自发和自助式的,自己选择旅游地点,自己选择或准备交通工具,自己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食宿问题,即一切活动都自己解决。另一方面,他们的旅游对象也都未经过专门的旅游开发,处于一种“纯自然”状态。因而,他们的旅游活动一般也都没有明确的主题,仅是城市居民的一种休闲方式,不是现代的农业生态旅游。

(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先发展后规范”。农家生态旅游发展步伐大大加快,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真正意义上的农家生态旅游最早以农家乐的形式兴起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20世纪70年代末,以宗竹林为代表的少数农科村青年农民,在自家的自留地上开始种植花草苗木。随着经济效益的显现,周围的人们从惊讶到眼红,再到跟从,农科村人摆脱了思想的束缚,逐渐使农科村成为川西平原上远近闻名的花草苗木种植和销售基地。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和思想不断解放,到农科村购买花草苗木的人越来越多,好客的农科村人总是热情地免费招待远远近近的客人。由于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农科村地道的农家菜和因种植苗木而形成的自然生态风光,逐渐吸引了一些游客,于是,1986年,中国首批农家乐在农科村出现了。农家乐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987年4月,成都日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农家乐”这一名词。一时间,农科村地道的乡村菜品和原生态的农业观光传遍了巴蜀大地。1992年5月,曾担任四川省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的冯元蔚在考察了农科村之后,为徐家大院题写了“农家乐”,于是,这一新兴事物有了一个正式的名称。此时,整个农科村已有近40家农家乐,主要形式是利用本乡生态优势,组织部分农户利用自家小院接待游客。游客在农户家花十元人民币吃玩一天,或者十五元吃住一天一宿,深受欢迎。农业旅游逐步成为大型休闲农家乐和观光农业基地,并被中央领导肯定。

(3)第三阶段:“品牌化、规范化”阶段。经国家旅游局验收合格,授予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标志着农家生态旅游进入树立形象和打造品牌的新阶段。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面积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优良品种、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方面遵照了园林的规划原则与要求,有的还设立了一些园林艺术小品和其他娱乐服务设施。整个园子除生产农副产品之外,还可供人们参观游览,这就是农业观光园的雏形。而这些项目的开展,大多是设在农业资源基础好、特色明显、交通便利的城郊结合部。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建阳县黄坨乡蛇园、东山县“海上新村”、“鲍鱼观尝村”,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傣族的民舍,广西柳州水乡农家生态旅游区,安徽黄山休宁县凤凰山森林公园,山东枣庄石榴园,吉林净月坛人工林场,四川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海南亚珠庄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河南周口市“傻瓜农业园”、睢阳县的绿雕公园等。这些农业观光基地大多项目独特,条件优越,既可观光游览,又可度假,还有许多农业节活动相辅,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家生态旅游基地。



二、我国农家生态旅游今后应重点发展哪些方面


可以预见,我国农家生态旅游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总结现阶段农家生态旅游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农家生态旅游发展特点、问题与趋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发展我国的农家生态旅游。

(1)在发展主流形态上,将以“民宿”为主体的乡村休闲度假作为农家生态旅游的重要替代形式。

休闲度假旅游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游客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实现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谊、促进沟通、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休闲度假旅游还强调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人们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休闲度假旅游有着与传统的观光旅游不同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旅游形式仍处在以观光为主,兼有其他旅游形式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越来越多消费者旅游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未来我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最终将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竞争。

(2)在产业组织上,整合农村分散自发的农家生态旅游形式,重点以发展基地型和规模化的农家生态旅游为发展典型。

我国农家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成都和北京郊区,是走连横合纵的发展道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成都,其龙泉驿区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使乡村果树迅速大片成林,众多的农家生态旅游成为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一个松散集合体。鉴于此,我国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土地分散化和农户个体经营模式,实现农家生态旅游规模化和经营管理的统一化。

(3)在产品特色上,通过整合挖掘农村地方文化,结合现代经营理念,在保证乡土文化本土化、真实性的基础上,实现经营特色的突破。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是农村旅游的核心文化资源,对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国的农家生态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因此,农家生态旅游开发应在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技艺等反映农村本土文化上下工夫,这样才能既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提升农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4)在发展模式上,强调主题性的发展。文化差异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源泉,是保持永久竞争力的关键。主题文化之所以成为旅游发展的潮流,也就在于它的本质是特色文化。文化的雅与俗、新与旧、中与西,与主题文化的吸引力和产品的价格毫无关系,关键在于文化的独特性、惟一性和对口性。



三、生态旅游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起步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生态旅游只是未加检验的概念
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环境运动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旅游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影响,开始探讨如何正确利用自然,如何实现旅游、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70年代肯尼亚所作的研究(Thresher, 1981)证明了野生动物旅游的经济收益远远超出狩猎,很显然,当时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环境的友好利用。

2)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经营创新
80年代,有远见的旅游经营者们看到旅游大众对那些老生常谈的旅游地日感淡漠,相反,对于新的旅游目的地,他们则兴趣盎然。于是,一些旅游企业家从当地人那里租赁或者购买土地,建立了生态旅舍(ecolodge),提供导游服务。
在发达国家,户外活动成为周末外出和每年两周带薪假期的首选,企业家们逐渐意识到生态旅游的潜在利润,生态旅舍和生态旅游经营商纷纷推出旅游线路,前往偏远的地方旅游度假。
欠发达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以赚取外汇,另一方面比伐木和农业等其他资源利用方式对资源本身的破坏性小,生态旅游能够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将满足旅游者需求与改善当地社会福利相结合。

3) 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旅游是保护和发展的工具
随着生态旅游在一些国家落地生根,当地社会也开始认识到这给他们的长期生存带来了机会,发现生态旅游在没有带来负面影响的前提下给他们带来了财富。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政府部门、研究人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清晰、完善,各种原则和框架也不断建立,在对诸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2002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态旅游年”,世界各地为此召开了各种研讨、培训活动,在正确认识生态旅游,探寻生态旅游的合理发展模式方面做出了更加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