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井冈山(西江月井冈山旅游)

更新时间:2023-08-22 23:41:36

1928年7月,湘赣敌军“会剿”井冈山。8月30日,敌军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当时红军守军不足一个营,凭险据守。31日中午,战士们将一门迫击炮从茨坪军械所搬上了黄洋界,两发命中。炮响之后,各个山头吹起军号,军民喊杀声一片。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已经杀回山上,连夜逃之夭夭。

9月26日,毛主席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回到井冈山,了解黄洋界保卫战详情之后,欣然挥毫写下这首《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毛主席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黄洋界保卫战,歌颂了井冈山军民众志成城、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


词的上阕描写战前气氛和黄洋界保卫战敌我双方态势。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单刀直入,展现出战火纷飞的现场。在“旌旗”、“鼓角”之前分别冠以“山下”、“山头”,点明这是一场山地保卫战。因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红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山上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在望”“相闻”两个动词,让人仿佛放眼战场,耳闻杀声。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写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红军指战员沉着应战,泰然自若,岿然不动。表现出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岿然”一词,充分表现出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



词的下阕则写战斗经过,指明了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写红军早就筑好了防御工事,戒备森严,做好了充分准备。井冈山军民团结一致,众心成城,英勇抗敌,决心粉碎敌人的围攻。“壁垒”指严密牢固的工事。“森严壁垒”、“众志成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庄重雄浑,又韵味深长。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写具体的黄洋界战场和战斗结果,巧妙地渲染出那门迫击炮退敌的情节。“敌军宵遁”“敌军围困万千重”形成鲜明对照,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军民。还与上阕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相互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


全词紧扣“井冈山”,先描写“山下”“山头”的广阔战场,后概括敌我对峙、激战的情景,突出黄洋界一战的胜利,逻辑自然,层次分明,景象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