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听说过加里宁格勒(加里宁格勒旅游)

更新时间:2023-05-13 12:51:58

  • 题/加里宁格勒:一座见证欧洲七百多年兴衰的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 文/简,一个想拥有“更大的世界”的轮椅上的女孩。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的一块著名“飞地”,从前并不属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前身是柯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了苏联领土。1946年,苏联政府为纪念已故的苏维埃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将柯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勒。

(地图上的加里宁格勒)

中国人普遍有一种“俄罗斯情结”,对俄罗斯知名的城市大多有所耳闻,如首都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加里宁格勒虽不及前者有名,却是现今俄罗斯最为人熟知的一处重要的“飞地”。

苏联加盟共和国解体之后,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纷纷脱离苏联独立,如今,正是这三个国家隔开了加里宁格勒与俄罗斯。俄罗斯如果想进入加里宁格勒,需经过这三个国家。

(图为加里宁格勒宣传片)

众所周知,加里宁格勒是除圣彼得堡之外,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的另一个“不冻港”。俄罗斯虽幅员辽阔,大部分土地却处于西伯利亚带,因而寒冷的气候常使河水结冰,不利于轮船通航,大大阻遏了俄罗斯海陆之间的贸易往来。

因此,拥有一个“不冻港”对俄罗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加里宁格勒的地理位置,让加里宁格勒成为了连接东欧与发达的西欧间的一处重要枢纽。俄罗斯对这块“飞地”给予了厚望,二十世纪末,俄罗斯联邦议会推出了《加里宁格勒州特别经济区法》,给予加里宁格勒种种经济优惠政策。

(图为加里宁格勒宣传片)

普京担任总统后,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香港计划”,决定将加里宁格勒规划建设成“第二个香港”,让加里宁格勒港成为波罗的海最繁荣的一处港口。

如果游客对加里宁格勒的历史有所了解,会发现该城历史悠久,大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加里宁格勒是在二战后成为苏联领土的。加里宁格勒最早名叫柯尼斯堡(又译哥尼斯堡),建都于十三世纪中叶。

(图为加里宁格勒宣传片)

普鲁士的发祥地之一

中世纪的欧洲涌现了众多十字军骑士团,其中一支是由德意志人组成的条顿骑士团,他们响应日耳曼教会的号召,在“异教徒”聚集区进行武力传教。在传教途中,条顿骑士团征服了许多地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据点。

十三世纪时,波兰的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引狼入室,为条顿骑士团打开了进入普鲁士的大门。在骑士团团长获得了皇帝腓特烈二世和教皇格里高利九世颁布的黄金诏书后,条顿骑士团的公开侵略从此取得了教会和帝王的许可和支持。

(条顿骑士团)

1255年,条顿骑士团征服了信奉多神教的桑比安部落,建立了柯尼斯堡(即“国王之山”)。并于十三世纪末,占领了整个普鲁士地区。

1309年,条顿骑士团国建立,最早定都马林堡。

以“传播福音的名义”为旨的骑士团,在境内建立了多个教区。作为四大天主教教区之一的桑兰教区,便坐落于柯尼斯堡。同时,柯尼斯堡也是天主教主教座堂、柯尼斯堡教堂的所在地。

(图为柯尼斯堡教堂)

由于柯尼斯堡地处波罗的海沿岸,因此自建都以来,便是一处港口城市。十四世纪初,柯尼斯堡经济发展迅速,来自立陶宛、波兰的商人常年在此地进行商品交易,有小麦、木材等中世纪常见的货物。

年均百艘货轮在柯尼斯堡港口卸货,这在当时可以算作船只来往频繁了。加之以德意志北部城市吕贝克为中心的“汉萨同盟”的成立,更令柯尼斯堡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汉萨同盟曾一度垄断波罗的海的整个海上贸易。

在长达四个世纪的时间里,柯尼斯堡一直是普鲁士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图为“汉萨同盟”示意图)

十五世纪初,条顿骑士团国在波罗的海东岸与南岸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与波兰联盟的战争在所难免。条顿骑士团经常侵扰波兰的边境,因而招致了波兰人民的憎恶和仇恨。

波兰著名爱国主义作家显克维奇,曾如是描述条顿骑士:

“当一个十字军骑士处境困难时,他会像一个苦行僧似的忍耐,像绵羊似的谦恭。但是,只要他一旦得意起来,他便有恃无恐,比谁都傲慢和残忍了。他们的心是上帝用石头做的。”

(亨利克·显克维奇,又译作显克维支)

自条顿骑士团来到波罗的海一带后,与波兰就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冲突。

1309年,条顿骑士团通过武力迫使波兰放弃了西普鲁士,使波兰领土缩小成了一个内陆国家。一百年间,双方的矛盾不断加剧。

到了1410年,以萨莫吉希亚起义为导火索的格林瓦尔德战役爆发。条顿骑士团在与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的战争中大败,骑士团团长冯.嵘金根阵亡。

《托伦和约》签订,从此,一向肆意横行、专横跋扈的条顿骑士团,在决定性的败局前,再也无力挽回过去的辉煌。随后的十三年战争,更使条顿骑士团国彻底沦为了波兰王国的附庸国。

(图为格林瓦尔德战役)

整个战争期间,马尔堡被波兰国王攻占。骑士团团长路德维希.冯.埃利希绍森无奈只得逃往柯尼斯堡。西普鲁士重新归属于波兰王国。失去了大部分土地的条顿骑士团国,最终迁都柯尼斯堡。

十六世纪初,宗教改革浪潮席卷了欧洲,影响至普鲁士地区。当时,最后一位军事修会的骑士团团长,是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他拒绝向波兰王国臣服,并于1520年,与波兰展开了一场史册中常常不予记载的战争,以战败告终。

将条顿骑士团国缔造成一个独立国家的希望破灭后,阿尔布雷希特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这时的德意志,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新教运动。维滕堡教堂大门上张贴的《九十五条论纲》,将教皇发售“赎罪券”描述为“最卑劣可耻的行径”,称罗马教廷是一伙儿“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的旗帜为幌子的,人间最大的盗贼和强盗。”

(《九十五条论纲》)

这引起了同样对天主教教会不满人士的共鸣。撰写者马丁.路德遭到了教皇的诀罚,经过宗教审判后,教会下达了对他的逮捕令。幸而,马丁.路德在萨克森选帝侯的庇护和帮助下,得以隐居瓦特堡,保全自由身。

在此期间,阿尔布雷希特结识了马丁.路德。在路德的教诲和建议下,阿尔布雷希特辞去了天主教骑士团团长一职,并宣布将条顿骑士团国世俗化,改成普鲁士公国,在境内大力推行新教。由于军事实力上存在的差距,阿尔布雷希特向波兰王国妥协,宣誓对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效忠。

(齐格蒙特一世促成16世纪的波兰黄金时代)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新教国家,首都柯尼斯堡自然是传授新教的中心之一。阿尔布雷希特在柯尼斯堡建造了诸多新教学院。

但阿尔布雷希特一定想不到,新教与天主教的纠纷,带来了一场使德意志分裂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虽然马丁.路德曾多次警示人们:

“不应靠暴力和流血来维护福音。”

(阿尔布雷希特)

但是战争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以哈布斯堡王朝、天主教诸侯战败告终。此时,瑞典帝国的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德意志的勃兰登堡被瑞典占领。霍亨索伦家族被迫前往柯尼斯堡。

1656年,大选帝侯费雷德里克.威廉与瑞典国王在柯尼斯堡签署了《柯尼斯堡条约》,承认普鲁士公国为瑞典的附庸国。

(图为三十年战争油画)

之后,波兰和瑞典间打响了一系列争夺北方霸权的战争。普鲁士为脱离瑞典帝国的控制,与波军联合一同抗击瑞军,并与波兰王室缔结了一项条款,即:波兰与普鲁士从此取消臣属关系。

直到1660年《奥利瓦条约》的签署。才使霍亨索伦家族重又掌握了普鲁士公国的主权。

(图为三十年战争油画)

在费雷德里克.威廉当政期间,一直实施的是普鲁士典型的专制统治。他宣称他拥有议会的绝对权力,他在议会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凌驾于任何人之上。

强权下的统治,引起了柯尼斯堡民众的不满和反对。但由希罗尼穆斯.罗特领导的抗议人群,很快被军队镇压、驱散了。握有军权的费雷德里克大公,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

两年后,在柯尼斯堡,普鲁士各阶级向费雷德里克.威廉宣誓:“忠于大公”。

普鲁士公国不断的发展、积累国家的力量。尤其是致力于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有一组十八世纪的数据表明,普鲁士百分之八十的国家开支用在了军队上。普鲁士一向有对军事的过分“痴迷”,训练一支齐整、强大的军队,是每一个尚武的国王的目标。

(普鲁士的兴起)

腓特烈.冯.霍亨索伦大公就常常以拥有一支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为荣。

1701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在战场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腓特烈.冯.霍亨索伦大公立刻派出援军予以救助。战后,皇帝出于感激,授予腓特烈以国王称号。

腓特烈.冯.霍亨索伦在柯尼斯堡加冕为王,称号腓特烈一世。柯尼斯堡终于见证了,普鲁士公国晋升为王国。

但这时,柯尼斯堡已不再是首都,而是降级成了普鲁士省的首府。这座城市目睹了普鲁士历史的诸多转折点——从一个小国,演变成不容忽视的欧洲军事强国。

(图为腓特烈一世)

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柯尼斯堡

在大北方战争之后,俄国充分彰显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俄国不止打开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还一度称霸波罗的海。

从此,北方海域的“尼普顿海神”的权杖上,刻下了沙俄的印记。

1721年,战争结束时,俄国成为了俄罗斯帝国。

(图为大北方战争)

三十七年之后,俄帝国在七年战争中占领了普鲁士王国的一块“飞地”——东普鲁士(柯尼斯堡是首府)。这是柯尼斯堡第一次成为俄国的囊中之物。在俄国人看来,拥有一个“百舸争流”、富裕的良港,对整个波罗的海的海上贸易是至关重要的。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派遣了五位总督管理柯尼斯堡,将柯尼斯堡居民纳为俄帝国臣民。但俄帝国在柯尼斯堡的统治时间是短暂的。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六位皇帝)

1772年,俄、普、奥三国商订了如何瓜分波兰的协议后,1773年,柯尼斯堡回归了普鲁士。普鲁士在参与对波兰的瓜分战争中受益匪浅,得到了诸多极具战略性意义的土地。

从波兰夺走的几处领地,恰好使东普鲁士终于与主体相连,不再是一块“飞地”。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普鲁士切断了波兰的出海口,在各港口收取高额进出口关税,这一举措为普鲁士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收益。从柯尼斯堡港口每年的海上贸易“顺差”中可见一斑。当时,柯尼斯堡是普鲁士人口最多的一座城市。

柯尼斯堡从未错过普鲁士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每一次的时代风波中,都或多或少的能发现柯尼斯堡的身影。

(图为莱比锡大会战)

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普鲁士可以用惨败来形容。

“科西嘉的矮子”波拿巴.拿破仑攻下了首都柏林,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逃往柯尼斯堡。

(拿破仑)

此时的柯尼斯堡,组织了抵抗拿破仑的“道德联盟”,可终究未能形成“蔚然成风”的、有效的抵抗力量,一年后被法国人强行解散。

直到莱比锡大会战中,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军队最终战败,普鲁士才收复柏林。

(图为莱比锡大会战)

1848年,意大利的西西里岛首先爆发了革命,接着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大半个欧洲受到了波及。“革命之火”一连烧到了遥远的柯尼斯堡。柯尼斯堡的进步人士在《柯尼斯堡报》上,发表了多篇抨击专制主义的文章。

在柯尼斯堡省长的带领下,共发生了二十一起反对腓特烈.威廉四世专政的革命运动。但是,普鲁士的专制统治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和反抗专权的费雷德里克.威廉的结果相同,革命最后未能成功。

(腓特烈·威廉四世)

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柯尼斯堡诞生的名人中不得不提的一位是,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认识康德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守时的人。

每天康德都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外出散步,像上了发条一般的精准。

有一个看似夸张的说法:康德的邻居习惯于按照康德的作息时间,来校准钟表。

据说,康德一生都留在柯尼斯堡生活。五十多岁时,康德写就毕生主要的哲学论著。人们常常将柯尼斯堡称为“康德的故乡”。

(康德)

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的领航员”奥托.冯.俾斯麦出任宰相。

1864至1866年,普鲁士先后赢得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的胜利。之后,普鲁士打造了足以与法国开战的强大军队,并获得了胜利。

1871年,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

谈起第二帝国的重要城市,柯尼斯堡在欧洲人耳中变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尽管如此,柯尼斯堡的工业化进程仍然紧跟时代的步伐。

第二次工业革命,让德国实现了欧洲的“工业奇迹”,德国的工业实力首次超过了英国。德国的野心最终将德国推向了世界大战。

(“德国的领航员”奥托.冯.俾斯麦)

二战后成为苏联领土

一战后,《凡尔赛条约》签署。德国作为战败国,东普鲁士、西普鲁士之间的一条80公里长的地带(即波兰走廊)被割让给了波兰。柯尼斯堡又一次成为了“飞地”。

(1928年的柯尼斯堡)

1939年,纳粹德国以夺回“波兰走廊”为由闪击波兰。极端民族主义最终将德意志拖向了深渊。二战接近尾声时,苏军攻入东普鲁士。苏军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均优于德军。历史学家汤因比对东普鲁士的战役有过以下描写:

10月16日,对东普鲁士发起的进攻遭到德军顽强的抵抗,仅仅十天就被迫暂时停顿。这一挫折,连同两个月后在布达佩斯附近一次类似的挫折,证明德国人在中心战略防线上受到威胁时,仍然没有泄气,且能作出有力的抵抗。

战争的最后一年,4月9日,苏军在海陆空三军协调配合下,攻陷了柯尼斯堡。红军授予立下了卓越战功的兵团和部队“柯尼斯堡”荣誉勋章,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甚至给军队颁发了,“攻克柯尼斯堡”奖章。

(二战欧洲形势)

大多数东普鲁士人民,在苏军进驻东普鲁士时就离开了。亲历过二战的人写道:

“柯尼斯堡的居民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危险处境,没人抱有侥幸心理打算留下来。Osterode附近的赛特恩庄园里,人们准备随时离开柯尼斯堡。”

7月,第三次战时会晤在波茨坦召开。美、英、苏就对德国领土的处理问题上展开了谈判。美国与英国同意苏联对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在内)部分领土的要求。这一点记载在《波茨坦协定》中:

六、柯尼斯堡市及其邻近地区。

会议审查了苏联政府的一项建议,即在最后确定领土问题之前。和平解决靠近波罗的海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的西部边界的问题。会议原则上同意,关于将柯尼斯堡市及其邻近地区移交给苏联的建议。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宣布,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和平解决中支持此次会议。(这段是本文作者自己翻译的,有什么建议欢迎提出。)

自此,柯尼斯堡不再是德国的领土。苏联官方为纪念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将柯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勒。

(和平时期的加里宁格勒也是一个旅游胜地)

如今看来,加里宁格勒是一座古老的、富有故事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前身柯尼斯堡即是欧洲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德国历史的一部分。现在,加里宁格勒成为了俄罗斯历史的一部分了。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俄国最神秘的女人——布拉瓦茨卡娅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传奇妖僧拉斯普京

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的图们江口:沙俄对中国造成的历史之殇

西伯利亚大铁路:工人尸骨累累、沙皇人头落地、苏联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