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式旅游(什么叫国民旅游)

更新时间:2024-03-05 11:16:28


一、什么是中国式旅游


罗伯特·麦金托什

让大家都来参加旅游,周游世界、敞开自己的胸怀,世界将成为人类更美好的乐园。

文化|旅游|创意|体验

非常道创意评论:“行万里路”的思想、“家国天下”的情怀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群体性思维让中国式旅游呈现出“赶集”特征,但这种特征已从早期走马观花的“到此一游”发展到更关注过程品质和内容品质的“到此心动”。

世界那么大,“赶集”不可避免。但市场需要的是高品质的“赶集”。“赶集”累了,还需要高品质的“度假”。

赶集 式的中国 式旅游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出去休闲旅游变得不再那么奢侈,每年“五一”、“十一”出游的景象就说明了问题。于是全民式的聚游就成了中国旅游特有的现象。

旅游是一种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高层次消费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怕是旅游的理想境界了,但当下中国式旅游呈现出的是国人旅游形式和意识的浮躁,游人的心并不是落在旅游的本质上,而是附着在了匆忙的脚步上,山水的外表上,琳琅的商品上。中国式旅游,怎么看都是一种群体性的“赶集”,为完成旅游任务式的一种过程证明,只得旅游之名,毫无旅游之实。

中西之间“旅游”和“度假”的区别

关于“旅游”和“度假”的话题,其实牵扯到每个人热衷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看老外,总会觉得老外的日子过得很是“滋润”和“潇洒”,不似中国人的生活好像永远是被一个“忙”字占据了一大半,另外的一小半也甩不掉一个“累”字。

“旅游”和“度假”的微妙差别就在这了。不管是“下车照相,上车睡觉”的赶场式旅游,还是探索体验式的背包客式旅游,出门旅游在国内或多或少总是件“累人、累身、累神”的事情。而所谓的“度假”,听上去就好像是颇为西方上流社会的消遣手段,其实这或多或少是一种误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毕竟和中国人不同,相比之下,应该说西方人更善于把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来。无关阶层、无关穷富,一年到头可以没有“旅游”,但却不能不“度假”,这才是西方人能把生活过得有张有弛的关键。

与中国人在储蓄了足够钱之后才安排旅游不同,美国人认为旅游是日常基本消费,不能没有,不能节省。所以,他们有钱时旅游,暂时没有钱时也照游不误。相对于长时间的出境,他们更喜欢喜欢短期的“迷你”度假,每次3-4天左右。

和我国扎推旅游不同,美国许多人喜欢到乡间的度假屋,体验令人舒畅的自然与宁静的感觉。有些人开着旅行车出游,以舒适的方式露营,有的睡睡帐篷尝试野外生活,有些人驾游艇出海钓鱼,使心情放松。他们追求平静、安详、干净、悠然自得的环境。享受真正自由的时间,而不是去赶集一般的四处奔波着看一个又一个的景点。有钱才能任性,没钱只能认命?中外差距确实不小,但也有不少人发出了另一种声音:“旅游”和“度假”说到底还是经济差别的问题。真的这样吗?实际上这还是消费理念和旅游理念的问题。文化观念不同,旅游所想要收获的目的不同,自然在玩儿的时候心态和节奏会不一样。中国式旅游虽然很赶,游客也匆匆忙忙,但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开始逐步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随着国内旅游景点的开发以及国外旅游的扩展,渐渐地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新的旅游方式。

度假酒店需求增长是必然趋势

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收入水平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中产阶层的逐步扩大,居民的旅游方式由观光转向度假,市场对度假住宿类产品的需求稳步增长。度假酒店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

仅从长三角地区看,杭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周边近几年出现了以民宿为代表的非标住宿产品,它们让人们通过短途出行远离城市喧嚣、获得休闲放松的愉悦体验,因此发展速度非常快。去度假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刚需。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度假需求的增长已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的主流消费人群正从满足吃、穿、住、行的基础消费向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升级。中国即将进入品质生活时代,无论是城市生活还是旅途生活,未来人们将会按更爱自己的方式进行。

从新需求与旧供给的矛盾中寻商机

在国内,类似于黄山等知名景点、旅游胜地,一直都集聚着庞大的旅游和度假人群;而需要新关注的是近几年在一些城市周边兴起的、两三个小时车程即可达到的旅游目的地。过去三五年中,一二线城市周边更多涌现的是非标性的住宿产品,但是真正成规模、标准化的度假酒店并不多。这一市场空白需要填补。

与5年前、10年前的度假市场需求相比,现在度假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5年、10年前,人们的度假理念还比较朦胧,处于去走走、休息一下的状态。当前则比较清晰,人们更多的是将度假作为调节平时工作生活状态的一种方式;另外,度假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之前可能是约着商务伙伴出行,现在更多的是约上亲朋好友举家出游,方式也比较多元,他们更加青睐改变环境和生活场景所带来的愉悦体验。

就度假群体而言,至少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家庭、亲子客源;二是中老年消费,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中国的60后、70后人口基数最为庞大,而随着60后逐渐退休、70后逐渐担纲消费主力,这一潜力将逐渐被释放;三是有空闲时间的人;四是休闲商务人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觅环境优美之地办公、开会将成为趋势;五是年轻群体,这一群体包括但不限于新生代人群。中国多种类型的度假客源市场客观存在,需求更加丰富。

中国人的度假方式与外国人的度假方式有很大不同。相较外国游客度假时更青睐在沙滩上晒太阳等放松方式,中国人的度假方式十分丰富,打牌、钓鱼、唱歌、聚在一起品尝美食、参与一些玩乐项目、与当地人进行人文交流与互动等,为中国不同的度假群体所青睐。

当前度假酒店市场结构也并不均衡。一方面,过去很多旅游景区附近盲目建设了大量的高档酒店、别墅、俱乐部等,忽视了最大规模的大众化度假;另一方面,旅游景区附近大量存在的私人小旅馆、招待所等低端住宿产品,由于管理水平低下,卫生、安全和服务无法达到当前旅游者的基本需求。相比之下,中高端、富有特色的度假酒店产品存在很大的发展前景。

构建度假圈,塑造适合中国人的休闲生活模式

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发布的《2017年中国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的消费者正处于生活方式升级中。以“品质提升和便捷度提高”为表现形式的消费升级将会需求旺盛,健康和体验成为两大主题。其中,度假和旅游被中国的中产阶层认为是提升生活品质的最好方式。

未来5-10年,目的地酒店必将成为人们体验生活方式的载体。今后中国人的度假方式愈趋多样,产品供给也呈现多样化的业态。

未来中国的消费者更希望酒店是一个聚合之处。缔造自然环境优美、不受季节变换影响、充分考量家庭及短途旅游刚需的一站式度假乐园,可以更好地顺应中国消费者从“旅行”到“度假”的旅游消费升级趋势。

不断增长的休闲旅游散客所需要的度假产品,今后必然会更大程度地体现出“个性化、超值性和高品质”三个特征。这是供给侧企业的机会。

虽然度假需求增长是必然趋势,但一窝蜂地大干快建,对行业而言并不是好事。目前度假产品仍然存在淡旺季、周末与非周末入住率差异较大的弊病,投资者在看好趋势的同时,要充分预判投资风险。目前很多企业瞄准了度假小镇、旅游小镇的建设,度假酒店项目也作为配套不断推进。但如果过热介入,度假酒店的建设可能又将变为开发商另一种拿地手段,造成未来结构性过剩的局面。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阳光海浪沙滩,治愈系“3S”海岛旅游为什么这么火?

从禅修到禅修小镇,中国宗教文化景区的未来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二、什么是旅游业


在寻找休息、探索、异国情调或新的商业机会的旅途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人。

旅游业根本不是一种新趋势,它起源于古代,并在历史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旅游业占世界GDP的10%,出口的7%,创造了11个就业岗位中的1个。事实上,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有关目的地的经济活动增加。

旅游业甚至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旅游的定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说法,后者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涉及人们出于个人、职业或商业目的前往通常环境之外的国家或地方。

旅游包括游客在日常生活区以外的一切活动。

当这些游客停留超过一晚时,他们被称为游客。

如果旅行不包括现场过夜,他们就被称为短途旅行者。

居民和仆人之间也有区别(来自居住国的访客);

以及非本地居民,如果他们来自国外。

形式的旅游

根据游客的来源地和目的地的不同,旅游可以分为几类。

因此,世界贸易组织作出了以下分类:

内陆旅游

这种形式指的是前往某一特定国家的游客的活动,无论其来源如何。

因此,它包括国内和国际旅游业。

国内旅游

这类包括某一国家居民在该国的旅游活动。

国际旅游

它指的是所有出境旅游活动。

国家旅游

国民旅游是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结合。

因此,它包括来自一个国家内外的游客的活动。

发送旅游

这都是由一个国家的居民搬到它以外的目的地进行的旅游活动。

接收旅游

包括非居民访问者在参考国家境内的活动,作为接待旅游行程的一部分。

类型的旅游

在各种形式中,旅游都是由不同的亲切感和兴趣所推动的,从中产生了各种类别,包括:

文化旅游;

消费者旅游;

健康旅游;

城市旅游;

乡村旅游;

旅游培训;

美食旅游;

生态或可持续旅游;

山旅游;

蓝色旅游(海滨);

探险旅游;

宗教或精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