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更新时间:2023-11-04 23:18:57

1、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最早起始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组织贵族到郊区度假

早在1855年,法国巴黎市的贵族就组织到郊区乡村度假旅游。到 1865年,意大利制定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

(2)城市居民自发到郊区旅游

到二战以后,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和建筑物的高度密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活在城市的居民都要求到城郊乡村休闲旅游。

(3)郊区旅游+休闲娱乐

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把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培训班等,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此后,乡村旅游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力发展。

(4)以“购、食、游、住”为主的观光+休闲

此时,世界各国乡村旅游不再是对田园景色的观看,取而代之以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观光休闲农业园,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并相应地产生了乡村旅游专业从业人员,乡村旅游也从农业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并且找到了旅游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相互结合的交汇点,标志着新型交叉产业的产生。

(5)功能得到扩展: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的休闲农场、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

到80年代,随着人们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性质向休闲、度假、操作、体验、教育、环保等多功能扩展,于是就出现了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的休闲农场、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

(6)推出乡村文化旅游

到90年代,一些国家又推出了乡村文化旅游,包括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农舍建筑、节庆活动等,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层次和品位进一步提高。

2、发展模式

(1)日本模式

日本都市农场的务农式旅游极具代表性。他们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草原放牧,牛棚挤奶,捕鱼捞虾,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2)韩国模式

大城市周边的“观光农园”和“周末农场”,集食宿、劳动与文娱于一体,韩国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积极支持,并给予严格管理。

(3)美国模式

开辟大型郊游区供游钓、野营、骑马等郊游活动;开展农场、牧场旅游;每年参加农业旅游的人数达到二千多万人次。

(4)法国模式

成立休闲农业常设会议机构;在城郊建许多观光果园专供游客观光、尝鲜、品酒休闲;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

(5)英国模式

英国在伦敦城郊沿绿环带建有一大批公园和野餐地,供市民游憩。

(6)德国模式

“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场生产与农家生活。游客一次停留一周左右的占60%,其中50%的每年有2~3次度假。“市民农园”出租给市民种花、草、树木、蔬菜、果树或庭院式经营。

(7)新西兰模式

充分利用丰富的牧场资源,围绕绵羊举办“牧场之旅”;开展花园旅游、花展等。

(8)意大利模式

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意大利的“绿色假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已成燎原之势。

(9)台湾模式

台湾的休闲农庄种类繁多。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农业公园等。此外还有假日花市、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形态。

3、发展阶段

纵观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兴起阶段,在19世纪初,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乡村农业旅游,如法国、意大利。

(2)观光—发展阶段,在20世纪中后期,乡村观光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如西班牙、日本、美国。

(3)度假—提高阶段,在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体验、环保多功能扩展,如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

4、发展趋势

在发展进程中,国际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2)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3)乡村旅游朝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

(4)乡村旅游客源从区域性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