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旅为啥慢半拍(山西旅游文化为什么)

更新时间:2023-08-01 17:24:44


元代以后的7成地上文物在山西,如此厚重的文化资源,为何让当地旅游始终不温不火?大同文旅定位京城后花园,究竟对不对?普救寺、佛光寺流传动人故事,为何不像杭州雷峰塔白娘子尽人皆知?80后是旅游主力人群,怎么让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留得住有钱人观光消费?

6月27日,在大同举办的山西第九次旅游发展大会上,首届山西省文化旅游供给侧创新大会聚集智库专家,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给各市文旅部门负责人指点迷津,指出山西文化旅游发展总比别人慢半拍,一些地方如火如荼,山西还是温吞水,全国都在推进休闲度假,山西还没有影响力的品牌。具体分析总结,是三个落后:思想认识落后、人才落后、模式落后。如此犀利观点,令困惑的山西人眼前为之一亮。

专家魏小兵抛出山西典型案例,给在座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和经营者很大启迪。2023年山西旅游发展大会在大同举行,他一上台便点评了大同以京城后花园向外界推介自己,并提出了批驳观点。为什么叫后花园?后字是甘于人后、处于末位之意。

大同在古代有过北魏都城的辉煌,也是中国古都之一,和北京是平起平坐的两座城市,凭啥要主动缩回身段,当对方的后卫替补角色,把自己主动摆在其他城市之后,显示没有历史文化自信的底气,应该叫大花园才对。后花园在坊间有隐秘和逝去的意思,站不在台前躲在幕后的涵义,的确让越想越不是滋味。这种拍脑袋的没文化包装,影响了大同的发展。

山西形象比喻文化旅游,经常提及厚重二字,魏小安坦言听起来就感觉压抑有沉重感,他不明白山西人为何西环用这些的词汇?他听到厚重就有想离开的欲望,犹如一道无形的阻力,难道改成丰富、多彩不好吗?比如多彩贵州、彩云之南,读起来很清新朗朗上口的感觉。

山西人推荐文化旅游品牌,习惯以拥有全国现存地上文物数量的7成,做有别于其他省份的头牌。殊不知,现在的文旅市场提档升级,早已不是过去的单纯资源型时代,而是步入了市场价值化时代,再提资源如何丰富,却不精心挖掘打造,是没有出路的。

如今,80后是文旅市场的主力人群,他们怀着浓重的怀旧情结,有时间有闲钱去各地游山玩水休闲度假。看一个地方的文旅业态是否受欢迎,过去是看玩得好不好、贵不贵,现在是关注红不红、值不值得打卡?长沙、西安、淄博文旅网红城市,体现了吃住行游玩的综合实力,每一个成功背后都有可称道的场景,不是在某个领域单打独斗。

面对山西从南到北的仿古造城愈演愈烈,从大同古城、朔州古城、忻州古城、太原古县城、榆次老城、昭馀古城到蒲州古城,文旅服务同质化竞争陷入空前内卷。

他奉劝山西人现在早已过了造城摊大饼的时代,而应注重做好小项目场景化,引进有市场价值的真正体验,不能躺在老祖宗传下来的丰富文物资源上沾沾自喜,仅靠文物建筑本身来吸引游客是没出路的。拿出山西的丰富文物资源,具有学术、历史和考古价值,游客更注重审美、娱乐、市场价值,要在场景化、软实力上下功夫。

拿五岳来说,北岳恒山拥有悬空寺等独有资源,文旅市场吸引力和收入却远远赶不上西岳华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普救寺、雷峰塔都有动人的爱情故事,前者西厢记却不及后者白娘子,给游客留下的印象深;又见平遥情景剧打出了名气,如梦晋阳情景剧反应平平,碛口古镇默默无闻波澜不惊……就是会不会讲演人文故事。差距在哪里?看谁注重游客价值体验,不能只停留在建筑风格的描述上,更要有传奇故事来吸引人,巧妙嵌入当地历史文化。

山西历史上有那么多的人物故事,但在实地文旅体验中感受不到,只注重做表面文章肤浅不深入,一味强调文物资源和商业化,缺乏人性光辉的闪现,难以撼动内心深处精神世界,眼下亟待对既有优质资源,重新挖掘生动解读故事,既满足游客文化追求,又感受三晋山水之美。

专家给山西文旅提出的药方是:锻长板、补短板,淡化资源概念,强化产品概念,追求场景概念。顺应趋势,谋求未来,民俗、非遗、美食和烟火气,一个也不能少。

(张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