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玉华宫游览(铜川 旅游概览)

更新时间:2023-06-13 17:06:53

周边游,自驾游,亲子游,乡村游

玄奘法师雕像

唐僧,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多数人知道这位三藏法师,主要得益于央视改编明朝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而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但对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磨难,大都一无所知。我们对唐玄奘的印象还停留在“愚昧善良”,只会喊“悟空救我”。回归真实历史,他的经历远比《西游记》更为精彩动人,他不仅是我们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而且是地理学家、文学家。由他口述的《三藏法师记》,更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遥碧天唯结冷,砂河蔽日力疲殚。后人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轻易看。”这首诗正是对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写照。我们无法感受到一千多年前那位僧人坎坷路上的前行背影和孤灯明月下的寂寞冷清。路无标记,以骷髅白骨为指引,形单影只,只有赤瘦老马作伴。昼则飞沙走石,酷热难当。夜则鬼魅萤火,灿若繁星;在喉舌生烟,人马俱艰的古丝绸之路,能活着走出本身就是一个奢望。玄奘凭着坚韧的意志和“不至天竺,决不东归一步”的决心,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达成心愿。放到现在,仍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玄奘大师生平大事表

让我们来简单回忆下玄奘法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玄奘13岁那年,朝廷派大理卿郑善果到洛阳度僧27名。玄奘因不满15岁,考试落榜。主考官郑善果见他 “年虽小而志怀远大”,就被破格录取。在净土寺削发成为沙弥。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玄奘和二哥长捷从洛阳入长安,遂又南下入川,到成都空寂寺、大慈寺听宝逻、震空等法师讲经,二三年究通诸部,闻名佛界。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玄奘20岁,在大慈寺受俱足戒,披上了袈裟。

武德七年,玄奘辞别二哥,顺江东下,云游全国寺院,深感佛法传东土几百年间,佛教各派学说存在分歧。计划前往天竺,求取真经,多次上表,但并未获得朝廷允许。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长安连年旱灾,朝廷准许灾民四出乞食,玄奘遂在灾民中出了长安城,于四月初七,开始他的西行求法旅程。

凉州(今武威)是河西的都会,葱岭以南的西域商旅僧侣往来不绝,热闹非凡。玄奘经凉州时,唐都督李大亮将他扣留城中,不准西行,逼令还京。西运寺慧威法师派弟子二人连夜密送出城西行。从此玄奘法师昼伏夜行,风餐露宿,来到瓜州,住在城外的塔尔寺。

瓜州塔尔寺

到达瓜州时,刺史独孤达,州吏李昌早已接到凉州都督的缉捕通牒,准备扣押。李昌亲问玄奘西行之志,深受感动,遂毁匿牒文,暗中放玄奘西去。

据说玄奘法师在此停留一个多月,开坛讲经,收徒买马,打探西去的路径。当时的瓜州城,往西北行25公里有葫芦河(今疏勒河),水流湍急,河上置玉门关,别无他路。玉门关外有五座烽火台,各距百余里,有兵把守,只有台下有水,中途再无水源可取。玄奘听了十分忧愁,便在寺中佛像前祈祷,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够帮助他走过这片绝境的人。说来也巧,一个叫石磐陀的胡人看到玄奘,请他帮忙剃度受戒,并且愿意带他出关。石磐陀带着玄奘过了葫芦河后,因害怕困难而不愿继续前行。玄奘法师便独自一人继续西行。

玉门关遗址和高昌故国遗址

玄奘在玉门关外第一座烽火台下取水时,从烽火台上射来响箭。守烽的校尉王祥信佛,已闻玄奘取经事。王祥劝他不要冒险西行,玄奘不为所动,并发誓 “宁可向西就死,绝不东归而生”。见劝不住玄奘,王祥就为他备好水和干粮,并告诉他直接去第四座烽火台取水,守烽校尉王伯陇是王祥兄弟。王伯陇并未为难玄奘,告知西行路线。

玄奘过的玉门关,当然不是现在的玉门关。”据推测,当时关外的五烽,分别是现在瓜州县境内的雷墩子遗址、白墩子遗址、红柳园遗址、大泉遗址和马莲井遗址。

三藏取经图(西夏)

最早《玄奘取经图》:玄奘侧身而立,虔诚地朝拜观音,身后是一个胡人和一匹健硕的枣红马,这就是位于瓜州县东千佛洞内的《玄奘取经图》。那个胡人尖嘴猴腮,一副“猴相”,这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最早的原型。瓜州境内的榆林石窟和东千佛洞,一共有6幅《玄奘取经图》,都绘制在西夏时代的洞窟里,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玄奘取经图》,比小说《西游记》问世早了300年。

玉门关外是绵延千里的戈壁、沙漠,古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寸草不生,一直延伸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玄奘在戈壁、沙漠里走了一百多里后,遇到沙暴迷路,又找不到水源,在下马取水时,又不慎将盛水的皮囊打翻,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沙漠中。玄奘半夜被凉风吹醒,勉强爬上马继续移动。后来赤瘦老马发现水草,人马得以脱困。就这样,玄奘法师九死一生终于走出了大沙漠,到了伊吾国,这里是新疆通往河西及中原的第一要地。

玄奘出了沙碛西行,到达伊吾国(现哈密地区),国王及官民均来参礼。

从伊吾西行六天,到达高昌国,国王麴文泰派使迎接,连夜入宫。高昌王再三恳求玄奘久居宫中,辅佐朝政。玄奘坚决西行,绝食明志,固辞不留。高昌王无奈给马30匹,派兵25名,派侍者四人,送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疋及皮衣皮帽、粮食等足够20年往返的资用。高昌王禀明太后,与玄奘结为盟兄弟(小说《西游记》中改编为和唐太宗李世民结为兄弟),并写信给西突厥国王叶护可汗,洒泪送玄奘西去。(约定西行返回时,在高昌讲经三年。后来高昌国与唐王朝为敌,公元640年,被侯君集统兵所灭)

玄奘经过阿奢尼、屈支、跋禄边等国,过大凌山,渡过大清池(即咸海),到达碎叶城叶护可汗府衙,递上高昌王书信及绫绢、果味等礼品。叶护可汗又给沿途24国的国王写信,派使护送西行,玄奘等人翻越中亚(现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在冰雪中走了七天七夜,23名随从和马匹冻死,仅剩使者二人出了石门。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 “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华夏文旅西安度假区的实景演出“驼铃传奇”,描述了玄奘取经队伍和返程的驼队在巴米扬大佛相遇的情景,还原了雄伟壮观的巴米扬大佛。西安世博园的实景演出《西安千古情》,对玄奘取经的故事也有提及。玄奘法师是讲述盛唐时期,无法回避的一个时代人物。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历四年行程,于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到达那烂陀寺,参访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陈述西行之愿,备受嘉许优待,列为“十大德”之一。玄奘在那烂陀参学五年,遍游五印度,最后又折回那烂陀寺。玄奘已融会三乘,写了《会宗论》三千颂,得到戒贤大师的嘉许。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

玄奘参学已成,即准备回国。鸠摩罗王及戒日王亲自来请,邀往曲女城,召开全印18国“标宗大会”,18国国王及大小乘、婆罗门、外道等五千余人参加。会上由玄奘以《会宗论》标宗,门上挂牌通示:任人出难驳破。会期18天,无一人提出改动一字者。会上尊称玄奘为“解脱天”,骑大象绕会场一周,受到无尚尊崇之礼。玄奘又应戒日王之请前往两河参加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

玄奘辞别戒日王,象驮梵文贝叶经520夹,共657部,启程北上回国。玄奘返归途中,渡印度河时,遇风浪翻船,失落梵经50夹及奇异花种等。只得在乌铎迦汗茶城停留50天,派人过河抄写,再继续北上。玄奘在翻越葱岭时又遇匪,经善说劝导,始得放过。

玄奘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国王挽留讲经度众。玄奘诚惶诚恐写表奏报朝廷及唐太宗李世民,承认当初偷渡边境,前往天竺的无奈之举。并派高昌国的马玄智同商侣入长安送表。唐太宗见表,下诏迎还。并敕令宰相房玄龄、长安县令李乾佑等迎接,沿途护送。

玄奘在于阗(今和田)停留八个月,日夜为僧俗讲经,接到诏书后,启程东归。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回到长安,在都亭驿受到迎接。玄奘从都亭驿前往弘福寺途中,人抬贝叶经及如来舍利150粒,排列长队,沿途万人观仰。玄奘28岁西行,往返17年,经历128国,行程十万余里,46岁回国。

贞观十九年三月,玄奘从洛阳返长安弘福寺,奉旨设译经院,并敕令12人助译。同年五月开始译经,第二年即在边译经边口述中,完成《大唐西域记》12卷,由辩机记录著成,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

大唐西域记简介

贞观二十年(公元656年)夏,玄奘去玉华宫,翻译《瑜伽师地论》,贞观二十二年完成这部100卷的巨著,同年唐太宗及太子去玉华宫,看了这部新译巨著,分别为玄奘新译诸经写了总序《大唐三藏圣教之序》及《大唐三藏圣教之序述记》

高宗永徽三年(652)春,玄奘上表奏请建造大雁塔,次年建成。玄奘在大慈恩寺译经十一年之久。

永徽四年二月,中印度摩诃菩提寺智光、慧天等法师派法长法师来到长安,面奉书信。永徽五年,玄奘给智光、慧天法师复信,法长法师持书返印。玄奘应印度童子国王之求,把《老子》一书,翻译为梵文在印度流传。

显庆四年冬十月,玄奘上表,请移玉华宫译经。

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玄奘译完《大般若经》600卷的巨著后,即感到体力不支,不能再执笔译经了,就专事修持。

公元664年农历二月五日夜半,一代佛学大师玄奘法师圆寂于肃成院。后葬于长安白鹿原。

铜川玉华宫大门

追寻玄奘法师的脚步,去过大雁塔(大慈恩寺)、大兴教寺、玉华宫等寺庙。洛阳偃师区建有唐僧庙等,是为玄奘出家前的故居。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 “二圣三绝碑”。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蟠螭圆首,碑身两边线有明显收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为有线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

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于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除此之外,南门的券洞两侧还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 。

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即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题名。现在大唐不夜城表演的“雁塔题名”演出,历史来源于此。参观大雁塔,记得留意石碑及玄奘手植婆罗树。大雁南广场,还有玄奘塑像,面朝南。

长安区大兴教寺

玄奘圆寂于玉华宫后,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势很高,在大唐皇宫大明宫的含元殿就可以看到。唐高宗李治非常敬重玄奘,在他去世后举朝致哀,不仅如此,据说他每每在含元殿远眺灵塔而落泪,为圣体安康着想,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诏令将玄奘遗骨于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时修建寺院,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

后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后其弟子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也归灵于此,陪伴在玄奘灵塔左右。

去过此地,游客稀少,烟火尚有。大家只记住了《西游记》中的唐僧,对真实的原型人物玄奘,了解甚少。门口卖柿子的大妈,对我此行目的不感兴趣。只是让我品尝柿子,很甜,最后买了2斤。

玉华宫肃成院遗址

唐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在宜州凤凰谷修筑仁智宫,地处长安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贞观年间,李世民以“消暑为由”,扩建仁智宫,更名为玉华宫。唐永徽二年,唐高宗李治废玉华宫为佛寺,是为玉华寺。大部分建筑,毁于安史之乱。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十月,玄奘大师移于玉华寺翻译佛经,并圆寂于肃成院内。玄奘在玉华寺虽只有四年,但其所译佛经14部682卷,竟占其一生译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其一生所译最大、最为重要的600卷《大般若经》和法相宗的代表作《成唯识论》等佛教经典,都是在玉华寺译场完成的。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这里见证了玄奘夜以继日的翻译工作。

现有肃成院玄奘手制石雕佛足印、石雕金刚佛座等珍贵文物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珊瑚谷(西宫)、郭玉沟(东宫)佛翕石窟、佛雕石刻遗址保存完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金刚座

在玉华宫景区玄奘纪念馆主展厅陈列着一座金刚佛座,其方形基底正面左侧镶刻20字“大唐龙朔二年 三藏法师玄奘 敬造释迦佛像供养。”

石雕佛足印

玄奘手制石雕佛足印,景区内有旅游纪念品,既是金银制佛足印。

玉华宫内主要参观景点

目前玉华宫景区内,主要参观点仅有玄奘纪念馆和肃成院遗址,郭玉沟石窟暂未开放。景区内还有村庄,虽然道路修建很好,还是需要电瓶车带你参观游览。简陋的售票窗口外,是整齐的停车场。
参观完简陋的纪念馆和啥也没有的肃成院遗址,看着门票,不知大家作何感想?时空交错,千年已逝。我们也来到了玄奘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或许抬头仰望天空,遥想玄奘孤身一人,不远万里,求取真经,由衷升起一丝敬佩之情。脑海中回想“不至天竺,决不东归一步”的誓言。

现在多地都有“重走玄奘路”的活动,时隔千年。大家的心态、处境截然不同,根本无法体会当年的艰辛和孤独,只是娱乐活动的一部分罢了。西安的实景演艺《驼铃传奇》和《西安千古情》里面,都有玄奘等人的身影,相比高科技的演出特效,这些都是一闪而过的剧情。可能一分钟之后,已经忘记了。对我们个人而言,还是伟人的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玉华宫附近旅游地图

参观人文历史景区,了解背后的故事,启迪明理,这或许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文旅结合的最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