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逛过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吗?占地300.8公顷的颐和园以及其他景点?

更新时间:2023-04-19 03:09:39

(重要提示:本文全文近1.5万字,来源于全国导游考试教材,权威且全面。手敲不易,错误在所难免,请多多包涵。文章较长,建议先转发或收藏,之后再慢慢阅读。其他景点解说词还在整理中,会陆续发布,感谢关注!)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距离市中心大约20公里,与圆明园毗邻。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园林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丰富和精湛的造景艺术,使其成为我国皇家御园的典范。

1961年,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一、历史沿革

(一)辽金元明时期

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由山地进入平原的一座山脉,高约60米。山下的湖泊是由周围山中的玉泉、龙泉等众多泉流汇集而成。山和水最初没有名称,因辽金时期在这一带建有金山行宫,于是被称为“金山”和“金海”。元代时,传说有一老人在山下挖出了一个石瓮,又改成“瓮山”和“瓮山泊”。瓮山泊在元大都之西,且景色妖娆,明代在文人笔下又衍生出“西湖”的美称。

明弘治七年(1494年),弘治皇帝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修建了一座圆静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万历皇帝慕名而来西湖观赏湖山之胜时,已出现了“西湖十景”的自然景观和“西湖十寺”的人文景观。这些都为清乾隆皇帝营造清漪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二)清代

1、清漪园时期

乾隆皇帝继位后,虽然先后改建和扩建了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4座皇家园林,但地处这4座园林中心位置的瓮山和西湖一带却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因此,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天,开始疏浚西湖。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西湖改名为“昆明湖”,湖山正名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兴建清漪园,从此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园”。三山指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五园指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

清漪园是一座有整体规划设计,并连续施工15年建成的大型皇家园林。根据园林总体布局的需要,将昆明湖向东扩展,把西山一带的泉水全部汇入昆明湖中,使其面积和深度增加了两倍。同时又按造景所需,将湖水一分为三,在三个不同的水域中营造出三座岛屿。挖湖的泥土堆积在万寿山需要修饰的地方,使山体形成中间高、两翼舒展而对称的格局。乾隆皇帝对清漪园情有独钟,咏出了“何处燕山最畅情,无边风月属昆明”(《昆明湖泛舟》)的诗句。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割地赔款,国库虚空,已无法支付清漪园日常维护所用银两,道光皇帝只好拆毁了一些无力修缮的建筑,并裁撤了院内部分殿堂的陈设。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将“五园”一举焚毁。清漪园中只剩下个别砖、石、铜结构的建筑侥幸逃过了劫难。

2、颐和园时期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假借培养海军人才的名义,在清漪园耕织图废墟上创办“昆明湖水师学堂”,用海军经费重建清漪园。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将清漪园作为太后“颐养冲和”之地,改名颐和园。

重建颐和园共用了9年时间,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颐和园重建工程停止。颐和园内多数景观都是按照清漪园时期的式样重建,但仍有不少景观因财力不足而被迫降低规模;无力重建的,只能任其荒芜。自颐和园建成后,慈禧太后每年四月来园,十月中旬回宫。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沙俄、英国、意大利三国侵略军在颐和园盘踞了长达一年之久,园内珍宝被席卷一空,带不走的就息数毁坏。1902年,慈禧太后回京后,再次用巨款修复。

(三)民国时期

清朝灭亡后,按照民国政府所允“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颐和园仍属于溥仪的居住场所。1914年,颐和园作为溥仪的私人财产售票参观。1928年7月1日,颐和园正式成为公园对游人开放。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无人治理和修缮,颐和园已杂草丛生,垃圾遍地。

(四)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内许多重要建筑陆续得到修缮,改变了破败不堪的景象。1961年,颐和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先后投资恢复了许多被英法联军焚毁而慈禧太后又无力重建的清漪园景观。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规模和布局

颐和园占地约300.8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占1/4,湖水面积约占3/4(水面积220公顷,水深平均1.8米)。

颐和园按功能可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宫廷区又分为政治活动区和帝后生活区。

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帝后生活区,主要分为三座院落: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园林区主要由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组成。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约60米。建筑群依山而建,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晖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山下东西向横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富有山林野趣。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其他建筑群大都是自成一体的精致小园林。其中最著名的景观就是谐趣园。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模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苏州河古买卖街。昆明湖内,湖中一道长提——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与其支堤把湖面分成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歭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三、景区介绍

(一)宫廷区

1、东宫门

(1)“涵虚”“罨秀”牌楼

此牌楼位于东宫门外正前方约200多米处,为三间四柱七楼式,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牌楼中间镶嵌一块石匾额,东题“涵虚”,喻山水广阔;西题“罨秀”,喻捕捉秀色,均是乾隆皇帝御笔。

清代,牌楼前面排列着一排排整齐的木栅栏,右前方立有一块“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石碑,两侧路边各建有一座“官厅”,内有兵丁看守盘查,不经允许,任何人不能擅自越过牌楼。

(2)照壁

照壁位于东宫门外正前方,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

(3)朝房

东宫门外南北两侧的朝房是大臣们等候上朝或等候召见时休息的地方,也是散秩大臣、乾清门侍卫、銮仪卫等的值房。东宫门内南北两侧的朝房是军机处、六部、九卿等恭奉圣旨和处理日常文件的值房。

(4)东宫门

颐和园正门牌匾上“颐和园”三字是光绪皇帝御笔(也有代笔之说),“颐和”是颐养精神、心平气和的意思,寓意颐和园是慈禧太后养老的地方。

东宫门面阔五间,中间设三门,在两侧城垣上还开有两个旁门。东宫门平时不开,王公大臣以下的人员日常办事时,由太监引领走两侧的旁门,且须直来直去,不能随便到处走动或窥视。只有帝后出入园时,才将五座门全部打开。

门外台阶正中镶嵌着一块雕刻精美的云龙石(俗称龙垫儿),为乾隆年间的石雕,20世纪30年代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上移来。门前一对石狮为清漪园时期的遗物。

2、仁寿殿

(1)名称含义及用途

清漪园时期名为“勤政殿”,重建颐和园后,改名为“仁寿殿”。“仁寿”二字出自《论语·雍也》篇中“知者乐,乐者寿”,意为心怀仁德与施行仁政者能长寿。

仁寿殿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如皇帝朝会听政、接见外国使节等。此外,也在此举行过慈禧太后庆寿典礼前后几日的“筵宴”和光绪皇帝的生日庆典。

(2)殿内主要陈设

①玻璃屏风

玻璃屏风框架为紫檀木,顶部雕有九条龙。屏心为玻璃镜,镜面上装饰有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是专为慈禧太后定制的寿礼。

②百福捧寿图

百福捧寿图是缂丝工艺品。“寿”字写在蝙蝠和彩云中,为慈禧太后所书;“蝠”与“福”同音,借音取义,意为多福多寿。

③点翠插屏

点翠插屏是乾隆年间制作的玻璃风景台屏,玻璃屏内描绘的洞庭湖胜景是用翠鸟羽毛粘制而成的。虽历经200多年,天然羽毛的颜色依然鲜艳。

④珐琅甪端

甪端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能日行一万八千里,并通晓四夷各国语言。置于皇帝宝座旁,象征八方来朝,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珐琅甪端的实际用途是香炉。

(3)殿外主要景观

①太湖石

殿外庭院中有5块太湖石,其中最大的一块称“寿星石”,移自墨尔根园(今北京大学内),其余4块象征春夏秋冬的太湖石,则是从圆明园移来的。

②铜麒麟

铜麒麟位于殿前庭院中央。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象征吉祥的神兽。它造型奇特,为龙头、鹿角、牛蹄、狮尾,又俗称“四不像”。这只铜麒麟原放置在畅春园二宫门前,曾是一对,一只被英法联军掠走,至今下落不明。这一只左前腿也有被毁的伤痕,1937年移到这里。

③铜龙凤

殿前月台两侧陈设有铜龙和铜凤,其寓意是龙凤呈祥,实为香炉。按礼制龙应居中,凤在外侧,而这里却是凤居中、龙在外侧,这种陈设次序与清末慈禧太后曾垂帘听政有关。在铜龙、铜凤的铜座上有“光绪年制”和“天地一家春”的印记。“天地一家春”原是慈禧太后在圆明园居住的地方,在她垂帘听政以后铸造的陈设上全都铸有“天地一家春”字样。

④延年井

延年井位于仁寿殿北侧,凿于1903年,水味甘甜,是帝后茶膳的专用水源。清代水井上曾安装一架汲水机,外面盖有一间红漆木板小屋,后此井废弃不用。1984年将此井修复,并请当代著名书法家王遐举书写了“延年井”三字。

3、德和园

(1)名称含义及用途

德和园位于仁寿殿西北,是一组专为慈禧看戏修建的大型建筑群,由大戏楼和与之相连的两层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庆善堂等组成。“德和”二字出自《左传》中“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地平和,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德和园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前后共用3年时间,耗费白银71万两。清末许多著名京剧演员,如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等都曾做过“内廷供奉”,多次应召到德和园为慈禧太后演戏。

(2)大戏楼

大戏楼高21米,底台宽17米,是清代三大戏楼(故宫畅音阁、避暑山庄清音阁、颐和园德和园)中最大的一座。戏楼共三层,自上而下分别称为福台、禄台、寿台。戏台的顶板有天井,台底设地井,可以按照剧情需要,演员由天井下降,或由地井钻出。戏台各层地板均可开合,开启时天井和地井沟通,顶部有绞车牵引,可使剧中的神仙鬼怪在台中上天入地,变化无穷。戏台二层设有绞车架,专为机关布景使用。寿台地板下还有一口深水井、四眼干土井,这些井不仅能起到声音共鸣的作用,而且水井中的水可以用于表演水景戏,如龙口喷水等。戏台后面有扮戏楼,供演员换装、准备道具。

(3)其他建筑

颐乐殿位于戏楼北面,是专为慈禧看戏建造。殿里面为慈禧太后设有宝座、休息室和午休的寝室等,装饰陈设颇为讲究、奢华。后妃公主等在东、西次间陪同看戏,光绪只能坐在廊上陪看。

看戏廊位于大戏楼两侧,不设门窗,是被赏看戏的王公大臣及命妇们坐的地方。

庆善堂是颐乐殿后院的正殿,为后宫女眷们看戏时临时休息的地方。西暖阁曾作为画室,1903年,美国女画家卡尔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画像。

4、玉澜堂

(1)名称含义及用途

“玉澜”二字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的诗句“芳兰振蕙叶,玉泉涌微澜”,意为湖水清澈潋滟。

玉澜堂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时居住和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其冬暖阁是早餐室,西暖阁是寝室,东耳房是书房,西耳房是洗手间、浴室、更衣室。“戊戌变法”失败后,这里又成为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内被软禁的地方。

(2)殿内主要陈设

①围屏

屏面用两层玻璃合成,玻璃上绘有山水画,画风既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又有西洋风景画的特色,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中西合璧的画风。颜色是采用天然宝石研成的粉末制成,色彩十分鲜艳。前层玻璃的背面画前景和中景,后层玻璃的正面画中景和远景,两层之间留有一定距离,立体感极强。

②“复殿留景”匾

“复殿”是深宫的意思,“景”指景星。据我国古代星象学的说法,景星出现象征帝王英明。因此“复殿留景”寓意深宫中住着圣明之君。

③“风篁成韵”匾

玉澜堂西暖阁是光绪皇帝的卧室,床罩上方悬挂一块长方形匾额,上书“风篁成韵”四字。“风篁成韵”是由成语“松篁成韵”演化过来,原意是松树与竹子在风的吹动下,发出有韵律的声音。把“松”改成“风”,就谐音称“凤凰成孕”,寓意帝后早生子嗣。

(3)“霞芬室”与“藕香榭”

霞芬室与藕香榭分别是玉澜堂的东、西配殿,均为穿堂结构。光绪皇帝住在园中时,每天早晨在霞芬室等候上朝,仁寿殿里一切准备就绪后,便传堂直接走到仁寿殿。去向慈禧太后请安时,穿过藕香榭到乐寿堂行礼问安。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命人在玉澜堂院落的前后左右砌了多道砖墙,将玉澜堂全面封闭起来,以软禁光绪皇帝。如今砖墙大都拆除,但霞芬室和藕香榭内的砖墙还保留原样,作为与“戊戌变法”有关的遗迹供游人参观。

(4)夕佳楼

位于玉澜堂和宜芸馆之间,取义于晋代文学家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楼上是观赏玉泉山落日的好地方。

5、宜芸馆

(1)名称含义及用途

“芸”是一种香草,古人常用于书房内驱虫防蛀。“宜芸”是适宜藏书的意思。

宜芸馆在清漪园时期是乾隆皇帝藏书的地方。重建颐和园后,正殿改为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寝室,西配殿是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的住所。“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命隆裕皇后和珍妃分别迁居园西石丈亭北的西四所第一所、第二所。

(2)书法石刻

在宜芸门内两侧廊壁上,镶嵌有10块乾隆皇帝临摹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这些石刻原在谐趣园的妙墨轩,光绪年间移置到这里。

6、乐寿堂

(1)名称含义及用途

“乐寿”二字出自孔子《论语·雍也》篇中“知者乐,仁者寿”,“乐寿堂”以为这里是智者仁者所居之堂。

乐寿堂是皇太后日常起居的地方。清漪园时期是两层楼房,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曾在此居住。重建颐和园后,改为一层,慈禧太后在此居住,并在这里接见王公大臣、外国使节等。

(2)殿内主要陈设

①青花大瓷盘

青花大瓷盘是用盛装水果供慈禧太后闻香气的。我国烧制青花瓷器历史悠久,始于宋而盛于明。这对瓷盘工艺精湛,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作。

②“百鸟朝凤”和“孔雀开屏”屏风

两架屏风共绣出100多种形态各异、形象逼真的禽鸟,均为粤秀精品。粤绣、湘绣、蜀绣、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

③电灯

乐寿堂内悬挂的五彩玻璃吊灯是1903年从德国引进的,是我国早期使用电灯的宫殿之一。

④鱼桌

鱼桌用金星紫檀木作框架,镶以玻璃桌面,桌内不仅有用象牙、鸂鶒(xi chi)木碉镂的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而且因制作严密,能储水饲养金鱼。慈禧太后可一边吃点心、喝茶,一边观赏金鱼。

⑤“慈晖懿祉”匾

“慈”指母亲,“懿”指德行美好,“祉”指福禄。匾的含义是受母后深恩,托母后洪福。

(3)殿外主要景观

①水木自亲

水木自亲是前后穿堂的大殿,南面临湖。慈禧太后从水路来颐和园时,自高梁桥畔倚虹堂登船,入颐和园绣漪桥水津门,在水木自亲殿外的码头上岸,进入乐寿堂。从整体布局看,水木自亲实际是乐寿堂院落的前院门。

②探海灯杆

又称“水月灯杆”,位于水木自亲殿外的码头上,灯杆用两根长近9米的细杉篙作支架,顶部中间用半月形铸铜雕件连接。当年上面吊挂一盏大灯笼,是慈禧太后驻园时的信号。

③青芝岫

“青芝岫”是乾隆皇帝从北京房山的良乡移到此院落中的。它与明代万历年间的太仆米万钟有关。米万钟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和学者,爱石成癖,“袍袖所积惟石而已”。他在房山大石窝发现此石后,决定将它放置在私宅勺园(今北京大学内)中。于是雇佣了100多人,用40匹马拉车,7天时间出山,又走了5天才到良乡。后因种种原因,托言力竭财尽,不得已将此石弃置路旁,故有“败家石”之称。百余年后,乾隆皇帝去河北易县清西陵扫墓时,路过良乡看到此石,便命人将它运到乐寿堂庭院中做照壁。据说因水木自亲殿门太窄,不得已破门而入。此石因形似灵芝,色青而润,乾隆皇帝便赐名“青芝岫”,并在石上镌刻了其亲笔题写的“青芝岫”三字,及“玉英”、“莲秀”、“太清”、“湖芝”等诗作。

④六合太平

指庭院内陈设的铜鹿、铜鹤、铜瓶,借“鹿”、“鹤”“瓶”三字的谐音,取义“六合太平”,即天下天平的意思。“六合”为上、下、东、西、南、北六个方位。

⑤玉堂富贵

只庭院内种植的玉兰、海棠、牡丹,玉兰的玉与海棠的棠,谐音玉堂,牡丹花象征富贵。

(4)附属建筑

①永寿斋

位于乐寿堂东侧,是总管太监李莲英居住的地方。依清代祖制,太监最高不过四品,而李莲英深受慈禧太后信任,最后竟官至二品。

②扬仁风

位于乐寿堂西跨院,院内北面正中山坡之上,建有一座平面呈扇形的殿宇,殿前地面用还白玉嵌砌扇骨、扇轴,整座建筑好似一把打开的折扇。殿内的宝座、香几、宫灯、漏窗等也都是扇形式样,整体风格协调统一,故此殿又名“扇面殿”。

“扬仁风”的典故出自《晋书·袁弘传》里谢安赠扇的故事。东晋谢安与袁弘是一对挚友,后谢安出任扬州刺史,袁弘出任东阳郡守,两人走马上任告别时,谢安取出一扇赠与袁弘,袁弘答谢说:“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意思是我一定用此扇扬仁义道德之风,以安抚黎民百姓。

慈禧太后居住颐和园时,常在此院落观赏禽鸟。

(二)万寿山前山景区

1、长廊

(1)长廊造景特色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游廊。长廊不仅把山边湖畔众多的景点建筑和谐地连缀在一起,而且是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的巧妙过渡。此外,长廊的走向随昆明湖北岸的弯曲而变化,在长廊中自东至西建造了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清遥亭四座观景亭,它们是长廊高低和变向的接合点。因此,漫步长廊内,左右的风景步移景换,廊上彩画精致,造景处理巧妙完美。

(2)长廊彩绘特色

长廊上画有苏氏彩绘1.4万余幅。彩绘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山水、花鸟、人物。山水画的内容一是临摹名画家传世的山水名画,二是写生江南风景名胜。乾隆皇帝每次南巡,见到优美风景和别致建筑,就命画师绘制成图。建长廊时有关西湖风光的绘画就有546幅。花鸟画的内容以历代流传的吉祥图案为主,如“岁寒三友”、“百鸟朝凤”、“喜鹊登梅”、“连年有鱼”等。人物画的内容取材于我国历史故事、古典文学、神话传说、诗词典故和戏曲人物等。1990年,长廊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

(3)长廊上连接的建筑

①邀月门

既是长廊的入口,也是颐和园中宫廷门与风景区的过渡和衔接。门左右用游廊、城垣、房屋将视线封闭在四周狭小的院落内,而穿过邀月门后,顿时景象万千。

②四亭

长廊中的四座观景亭自东至西分别是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它们象征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留佳”是美景常驻之意。“寄澜”是寄情感于波澜之意。“秋水”源于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清遥”是视野深远,一望无际之意。

③对鸥舫和鱼藻轩

这两组建筑一东一西,互为对称,都是北接长廊、南邻码头的敞轩,专供帝后游湖时上下船用。

④山色湖光共一楼

此楼位于鱼藻轩北侧,是一座八面两层三重檐的建筑,楼额为乾隆皇帝御笔。

⑤石丈亭

石丈亭位于长廊西端终点。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爱石成癖,他做濡须太守时,听说附近河边有石,命人移到府内。他见到奇石后,跪拜石前,呼为石丈。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时,将一块太湖石安置院中,用这个典故命名为“石丈亭”。

2、中轴线建筑群

(1)排云门区

①云辉玉宇牌楼

此牌楼北面匾题为“云辉玉宇”,是云霞宫殿交相辉映的意思。“玉宇”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将排云殿比喻为“玉宇”,喻义慈禧太后为长生不老的神仙,既为祝寿也为歌功颂德。南面额题为“星拱瑶枢”,是群星环绕北极星的意思。将万寿山周围众多的建筑形象地比喻为环绕北极星的星辰,突出了排云殿作为“北极星”的尊贵地位。

②十二生肖石

排云门外东西两侧对称安放着12块形态各异的太湖石,由于它们的形态神似十二生肖动物而得名。这12块太湖石原是畅春园的遗物,光绪年间移置到此处。过去官场官员升座后,下属衙役分列两旁,称作“排衙”。十二生肖石的布局形同其制,所以又被称为“排衙石”。

③排云门

此门原址是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山门,重建颐和园后,改建为排云门。

(2)二宫门院落

①二宫门

宫门上高悬“万寿无疆”匾。这里是每年旧历十月初十,为慈禧太后举行庆寿活动的场所。典礼开始前,二宫门正中央安放好专供光绪皇帝跪拜的拜褥,以及放置祝寿表文的表案。二宫门外两侧分列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三品以下的官吏全部站在排云门外。早上7点以前,光绪皇帝赶到二宫门。慈禧太后从乐寿堂乘轿到排云殿,稍事休息后升入宝座,排云殿前奏响“丹陛大乐”,光绪皇帝率文武百官下跪,庆寿典礼开始。先由宣表官跪读祝寿表文,然后光绪皇帝跪接表文,捧表进入排云殿,在慈禧太后面前跪进表文后,再退出园外。最后,隆裕皇后进排云殿,率妃嫔、公主等女行眷三肃三跪三拜礼。礼毕,慈禧太后回乐寿堂,庆寿典礼全部结束。

②玉华殿和云锦殿

这两座宫殿是二宫门的东西配殿,原址是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钟楼和鼓楼。重建颐和园后,改建为玉华殿和云锦殿,是慈禧太后庆寿典礼时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临时休息的地方。两殿后面还各有一排灰瓦顶房屋,是低品级官吏临时休息的地方。

(3)排云殿院落

①排云殿

“排云”二字出自晋代郭璞《游仙》一诗的诗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寓意此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最早是明代圆静寺旧址,1750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孝圣皇太后钮祜禄氏庆祝六十大寿,在圆静寺旧址上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中的大雄宝殿,1860年大雄宝殿被英法联军焚毁。重建颐和园后,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太后在庆寿典礼上接受朝拜的地方。

②芳辉殿和紫霄殿

这两座宫殿是排云殿前的东西配殿,是慈禧太后庆寿典礼时光绪皇帝、近支王公、军机大臣临时休息的地方。

(4)德晖殿

是帝后到佛香阁拈香礼佛时休息和更衣的地方。原址是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多宝殿。

(5)佛香阁

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是颐和园的核心建筑。佛香阁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攒尖顶,高约36米,下面的石砌台基高近21米,内部由8根通顶梨木大柱支撑。一层石造神台上最早供奉一尊木雕观音菩萨,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6)众香界琉璃牌坊

位于智慧海南侧,牌坊正面题额为“众香界”,“众香”是佛国名。牌坊背面题额为“祇树林”。“祇树林”指祇园精舍,是古印度最早的两座佛教寺院之一。佛祖释迦牟尼觉悟后,曾在祇园精舍住了25年之久。他的发部分经典是在那里宣讲的,后世常泛指祇园或祇树林为佛教学院。

(7)智慧海

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外形为仿木结构,实际全部采用琉璃砖瓦和石料建成的两层“无梁殿”。佛殿外墙壁主要用黄绿亮色琉璃砖装饰,其间镶嵌了1008尊琉璃小佛,由于遭八国联军破坏,如今已不完整。殿内原供奉无量佛以及各式大小佛像40多尊,后因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抢劫和毁坏,现仅存佛教造像数尊。“智慧海”一名来自《无量寿经》中“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意思是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

(8)佛香阁东侧主要建筑

①转轮藏

正殿是乾隆年间仿浙江杭州法云寺华岩阁而建的两层藏经楼。其东西各建有一座两层配亭,亭内安设八面六层木质转塔,木塔上面供奉有数十尊佛像,以及铜钟、经书等,塔下设有机关,用力推动可使上下相贯的木塔旋转。每当帝后到此礼佛时,用手轻扶转动的木塔,便表示诵读了塔上经文,因此称为转轮藏。1860年,英法联军将转轮藏内的佛像和供器抢掠一空,所幸建筑得以留存。

②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位于转轮藏前,仿河南嵩山嵩阳观唐代“大唐嵩阳观感应颂碑”式样而建。碑南面镌刻乾隆皇帝御笔“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北面刻乾隆皇帝所书《万寿山昆明湖记》,全文447字,记述了昆明湖疏浚的目的和作用;两侧面刻乾隆皇帝吟咏湖山的诗词。

(9)佛香阁西侧主要建筑

①宝云阁

建于清乾隆年间,其门窗、柱、梁、椽、瓦、拱斗、匾额、对联等全部构建都是铜锡合铸而成,重约207吨,因为它是仿亭式结构建筑,所以人民习惯称之为“铜亭”。清漪园时期,这里是帝后诵经拜佛的地方,每逢初一、十五有喇嘛在此念经祈福。1860年,阁内除一张铜供桌外,所有陈设都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

②五方阁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这是一组环绕宝云阁铜殿,由山门、方亭、游廊、正殿五方阁等组成的方形建筑群。

3、山前两侧

(1)山前东侧

①紫气东来城关

位于万寿山东麓,城关上南北题额均为乾隆皇帝御笔。南面题额“紫气东来”,出典于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函谷关令尹(官名)看到东方紫气映空,知道将有圣人从此经过,便沐浴更衣准备迎接。第二天果然老子骑青牛缓缓而来。杜甫以“东来紫气满函关”的诗句咏其事。乾隆皇帝用此故事题为关名既取祥瑞之意,又点明城关的地理位置。

北面题额“赤城霞起”,出典于孙绰《游天台山赋》中“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的诗句。“赤城”为地名,位于浙江台州天台县北。“霞起”是指天台山一带石壁呈红色,状似红霞。在清漪园时期,城关北面的山坡上也裸露出一篇赭红色的山石,每当旭日东升,阳光洒落在这些山石以及城关上,其景色极有“赤城霞起”的韵味。

景福阁

位于万寿山东坡,原名昙花阁,是仿照昙花的造型设计建造的。慈禧太后每年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来此休闲。如逢雨天,来阁内观赏雨中昆明湖,并在此传膳,称为“过阴天儿”。

山前西侧

听鹂馆

位于万寿山前西部山脚下、清遥亭北侧。内设小戏台,是乾隆皇帝专为其母看戏建造的。“听鹂”是形容优美的戏曲和音乐。光绪年间重建,作为慈禧太后驻园后期看戏之所。德和园落成后,便闲置不用了。1949年以后,装饰一新的听鹂馆辟为餐厅,招待过很多国内外名人政要。

石舫

位于石丈亭西侧水中,是帝后品茗、欣赏湖光山色及放生的地方。在《荀子·王制》篇中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述。唐代魏征曾借用这个说法劝谏李世民。乾隆皇帝在清漪园内建造石舫,是把这个典故形象化。一方面勉励自己和告诫子孙要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同时又寓意大清江山如磐石一样坚固,无覆舟之虑。

清光绪年间重建后,取“河清海晏”之意,将石舫命名为“清晏舫”。清即黄河水清,晏即沧海波平,寓意大清朝天下太平、安宁祥和。

石舫全长36米,船体使用大块青石雕砌而成。清漪园时期,舱楼为中式木结构。光绪年间重修时,模仿西洋明轮船式样,在石舫两侧添加了两个石造机轮,并将舱楼改建为雕花屋顶,门窗上镶嵌了特制的彩色玻璃,舱内地面铺满西洋花瓷砖。

宿云檐城关

位于石舫正北,其北面额上为乾隆皇帝御笔所书的“宿云檐”三字。“宿云”是指夜晚的云气。城关上建有楼阁,内供关羽银塑像。1860年,关羽银塑像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改供关羽牌位。

荇桥

位于石舫北侧,“荇桥”名称出自《诗经·周南·关雎》篇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描写的是妇女采摘荇菜的场面。“荇”是一种水生植物,既可食用,又能药用。古代把《诗经·关雎》篇延伸为“后妃之德”,荇桥临近妃子们居住的西四所,其用意自明。

(三)其他景区

1、昆明湖景区

(1)昆明湖名称含义

“昆明湖”名称源自汉武帝在长安城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汉武帝曾派使团前往身毒(今印度一带),在昆明国的滇池被阻,于是决定兴兵讨伐。为一举征服昆明国,便在京城长安西南挖掘了巨大的昆明湖,以象征滇池,练习水战。乾隆皇帝借用此典故,将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并也曾在昆明湖中操练水师,以标榜自己如同汉武帝一样,为治理国家的明君、开疆拓土的英主。

(2)西堤景观

①界湖桥

界湖桥是西堤六桥中最北边的一座桥,位于昆明湖(内湖)、西湖(外湖)与后湖(后河)的分界处,故名“界湖桥”。清漪园时期此桥名柳桥,而西堤最南端的柳桥当时却叫界湖桥。光绪年间重建时,将两座桥名称互换。

②豳(bin)风桥

清漪园时期,此桥名桑苧桥。光绪年间重建后,慈禧太后一是为了避讳已故咸丰皇帝的名讳,而是忌讳其谐音如“丧主”,故改名豳风桥。

豳风二字出自《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这篇诗歌描写的是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省彬县一带)百姓耕田采蚕的劳动场景。豳风桥西面的耕织图中水乡泽园、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场面正与诗意吻合。

③玉带桥

玉带桥为高拱形单孔桥,整座桥采用青白石和汉白玉两种石料精雕细刻而成,高高拱起的桥面形似玉带,故得此名。东西两侧的桥身上镌刻有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对联和“玉带桥”三字。玉带桥既是昆明湖的入水口,又是清代帝后乘画舫从清漪园去静明园(玉泉山)的必经水路,为了满足行船的要求,设计出了这种亮丽独特的桥身。

④镜桥

镜桥名称是借唐代大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的意境得名。如今镜桥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残留柱基而重新建造的。

⑤练桥

名称出自南朝诗人谢朓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是白色的丝织品,此处形容桥架在澄清如练的昆明湖水面上。

⑥柳桥

是西堤六桥中最南边的一座桥,名称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因西堤上遍植柳树,此桥掩映在柳浪之中故名。

⑦景明楼

位于练桥与练桥之间的西堤宽阔处,建于乾隆年间,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景明楼的名称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建筑形式是按照元代画家赵子昂的名画《荷亭纳凉图》中的画境创造的。

1860年,景明楼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因财力有限未能恢复。1993年,在旧址上重修了景明

楼。

(3)东堤景观

①绣漪桥

绣漪桥在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高粱桥畔倚虹堂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被称为“昆明湖第一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

②昆仑石碑

共有两块,一块立于绣漪桥北面的堤岸边,石碑四面镌刻着乾隆皇帝赞美长河两岸风光的御制诗;一块立于铜牛北面的堤岸边,石碑四面同样镌刻着乾隆皇帝的御制诗,这些诗作描述的是昆明湖东岸的景观。

③廓如亭

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现存最大的一座景观亭,建筑面积约130平方米,由内外3圈24根圆柱与16根方柱支撑。乾隆年间,廓如亭正好位于清漪园与畅春园的分界处。那时这一带没有园墙,在亭内观景,视野十分开阔,故名“廓如亭”。又因它是八面重檐攒尖顶式样,故俗称“八方亭”。

④十七孔桥

东连廓如亭,西接西湖岛,全长150米,宽8米,仿北京金代卢沟桥而建。桥的栏杆望柱上精雕细刻着544只形态各异的小狮子,数量远远超过卢沟桥。

⑤铜牛

铜牛位于廓如亭北面的堤岸边,为镇水之物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用意,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篇四字铭文《金牛铭》,用篆字书体铸在铜牛背上。以铜牛镇水,源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传说大禹每治理完一处水患,便铸造一只铁牛沉于河底,希望河道永固,水不泛滥。自唐代开始,改用铜牛置于堤岸边的形式镇服水患。

⑥文昌阁

是东堤最北端的建筑,建在高约10米的方形城关上,是颐和园六座城关(文昌阁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千峰采翠城关)中最大的一座。清漪园时期,楼阁为三层,重建颐和园后,改为两层。阁内供奉铜铸文昌帝君坐像,以及他的坐骑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侧的宿云檐城关东西相对,一供文昌帝君,一供关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弼。

⑦耶律楚材祠

位于文昌阁东北,耶律楚材的祠堂和墓穴均在这里。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的后裔,为元代第一名相,元初的制度大都出自他手,死后被葬在瓮山泊东侧。明代耶律楚材的祠堂和墓穴遭到了严重破坏。乾隆帝建造清漪园时,重修了祠堂、墓穴、翁仲等。光绪年间,在耶律楚祠前建颐和园点灯公所。民国期间,点灯公所废止,购自德国的发电机别拆卖。

(4)湖中诸岛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从汉武帝在长安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一说南湖岛)

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

①南湖岛

位于东堤西面的水域中,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岛北面为涵虚堂,原名望蟾阁,乾隆年间仿湖北武昌黄鹤楼建造。后因南湖岛逐年下沉,嘉庆皇帝便下令将三层的望蟾阁改建为一层的涵虚堂。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效仿乾隆皇帝在昆明湖中检阅水操战船,曾亲自在涵虚堂大殿内检阅水师学堂的官兵进行战船阵法演练。

岛南面为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始建于明代。“广润”是宋真宗诏封西海龙王的封号,而昆明湖在明代有西湖之称,故将龙王庙命名为广润祠。乾隆皇帝80岁时,曾亲至广润祠在龙王前祭祀祈雨,结果当晚大雨滂沱。第二天,乾隆皇帝又一次驾临广润祠向龙王谢雨,并将名称改为广润灵雨祠。每年夏季,皇帝亲自或派遣大臣来此拈香行礼,祈求龙王及时普降喜雨润泽天下,香火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1986年重塑了祠内诸神像,而且修复了祠前的三座牌楼和旗杆。

②藻鉴堂

位于西堤西南湖泊中的小岛上。古时选拔人才称谓“藻鉴”,乾隆皇帝以“藻鉴堂”命名,是寓意人才难得。清漪园时期,藻鉴堂内陈设有许多很贵文物。1903年以后,重建的藻鉴堂内部装修成欧陆风情,宫灯全部采用西洋式的玻璃吊灯,家居也全是西洋风格,并配备西洋厨师,慈禧太后在这里宴请外国驻华公使及其夫人。

③治镜阁

治镜阁位于昆明湖的西湖水域中,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清漪园时期,治镜阁的西面没有园墙,是一片水乡泽国。为防止附近的村民进入院内,守园的兵丁就在治镜阁上守望。光绪年间,因无财力修复被英法联军用重炮轰毁的治镜阁,便将这里残留的材料拆作他用。从此,治镜阁就成了一座水中荒岛。

④凤凰墩

位于昆明湖最南端的水域中,是仿江苏无锡运河中的黄埠墩形制而建的小岛。凤凰墩上原建有一座凤凰楼,楼顶上安装着一只镀金铜凤凰,凤凰口中衔着一面凤旗。每当起风时,可知风力的大小和方向。凤凰墩喻南湖岛南北相望,凤凰楼与龙王庙阴阳相对,寓意“龙凤呈祥”。

道光年间,国力日渐衰微,园林修缮和殿内陈设难以为继,凤凰墩上建筑因而被拆除,铜凤凰也不知去向。

⑤知春岛

文昌阁西北是由大小两岛组成的知春岛,知春亭建在大岛之上。清漪园时期,两岛四面环水,慈禧太后时建了大小两桥,将两岛与东岸相连,并题写“知春亭”匾额。亭名源于宋代大文豪宋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每年春天岛上桃红柳绿,春意盎然,风景宜人。

2、山后景区

(1)四大部洲建筑群

①香岩宗印之阁

始建于乾隆年间,仿西藏桑椰寺(或称桑鸢寺、三摩椰庙)中的乌策殿建造。周围环建着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四梵塔、日月台,地处中心位置的香岩宗印之阁则象征着众佛居住的须弥山。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四大部洲中的南瞻部洲改建成了香岩宗印之阁的山门。

②须弥灵境遗址

须弥灵境仿照承德普宁寺大雄宝殿建造,为万寿山后山中轴线建筑群中最大的宗教建筑,俗称“后大庙”。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因财力有限,未能恢复。遗址前有一对石狮与一对石经幢。石狮造型凶悍,雕刻手法写实,具有西藏风格。石经幢原本是大报恩延寿寺的遗物,光绪年间重建排云殿时,因与祝寿庆典建筑不协调,便把它们移到须弥灵境废墟上。

③松堂

位于四大部洲建筑群最北端,东、西、北三面各建有一座三门四柱七楼的木牌楼。1860年,三座牌楼都被英法联军焚毁,如今所立是20世纪80年代重新修建的,夹杆石上浮雕的风格具有西藏文化特征。

(2)苏州街

位于后湖两岸,原称为“后溪河买卖街”,是乾隆年间模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一条宫市,俗称“苏州街”,是当时清漪园内两处买卖街中的一处。街中酒馆、茶楼、当铺、钱庄、药店、染坊、戏园等一应俱全,凡市肆所能看到的商品,应有尽有。每当帝后游园时,苏州街才“开张营业”。太监和宫女们临时装扮成店铺的店员、逛街的市民等,在街中来来往往、讨价交易。帝后或坐于画舫中,或漫步街中,听着吴侬软语,享受着水镇民间交易之趣。

1860年,苏州街铺面被英法联军焚毁,清末重建颐和园时,已无力修复这里。1986年,颐和园管理处在清华大学古建系的支持下,历时5年,1990年修复了苏州街原貌。

(3)谐趣园

位于后山东侧,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康熙和乾隆二帝南巡,数次驻跸江苏无锡惠山寄畅园,尤其是乾隆皇帝对寄畅园十分喜爱,命画师绘制图样,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建在清漪园中,赐名惠山园。嘉庆皇帝对惠山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并改名“谐趣园”。“谐趣”二字出自乾隆皇帝《惠山园八景诗序》中“一亭一径,足谐其趣”,意思是心情的变化与景物相协调,情景交融,怡然自得。如今的谐趣园是光绪年间在旧址上重建的。园中八趣为时趣、声趣、桥趣、书趣、楼趣、画趣、廊趣、仿趣、

3、耕织图景区

耕织图景区位于昆明湖内湖的西岸,曾是清漪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时期皇帝下旨将织染局从皇城内搬到此处,并在湖边立碑题刻,命名“耕织图”,还将13家蚕户也迁居这里,并在四周种植了大量桑树。耕织图一派田园风光,与东岸的铜牛相呼应,体现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四象,同时也寓意帝王重视农桑。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当时的“三山五园”,耕织图景区也一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致使景区内建筑无存,只留下一块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耕织图”石碑。

1886年,慈禧借兴办水师学堂的名义修建颐和园,当初的水师学堂就是建在耕织图废墟上,此处又成了专门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高等学府。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水军学堂撤销。

新中国成立后,耕织图被划在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和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2004年,耕织图景区重修复建,开放的景区由耕织图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组成,一部分是体现乾隆盛世时期皇家耕织文化的园林式建筑,包括延赏斋、蚕神庙、耕织图石刻长廊等;另一部分则是复原后的水师学堂。

标签: 乐寿堂   中国四大名园   英法联军   昆明湖   万寿山   颐和园